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秉勋 《今传媒》2022,30(1):111-113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现代新闻报导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这些词汇,但以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其在内容上即已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今日"软新闻"的写法。司马迁认为其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汉代的史书笔法和现代的"软新闻"写作,确实出现很多可以互相参照之处,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而言,也能借此以古鉴今,让新闻类型的写作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够略见端倪的。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述的: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相似文献   

6.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内涵界定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精辟观点,散落在他们撰写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著述和文件里,其中一些专门讨论新闻传播和报刊工作的论文与信函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于马克思新闻学的重要范畴和理论框架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界定的质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国外留学、执教多年,对西方新闻学理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认为,国内新闻学界关于“硬新闻”、“软新闻”以及“新闻导语”的界定与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含混莫辨的状态(或曰误区),以致于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为什么有的新闻体裁用倒金字塔结...  相似文献   

9.
一、硬性新闻和软性新闻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新闻可以分为硬性新闻(或硬新闻)和软性新闻(或软新闻)。软性新闻有时也称为"特写"、"人物特写"或"通讯"。硬性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它客观地记述  相似文献   

10.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12.
正"说新闻"出现以前,在新闻播报方面,"播新闻"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当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里开始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的事件时,她就此成为国内"说"新闻的第一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说"新闻,是因为早新闻强调实效性,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很快,"说新闻"因其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等特点受到媒体的认可和受众的欢迎。一时间,说新闻、聊新闻成为各电视台看好的"法宝",竞相在早间、午间、晚间辟出"试验田",有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湖南卫视《湖南晚间新闻报  相似文献   

13.
话说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内涵 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分作:硬新闻,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汤世英等《新闻通讯写作》)。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对软新闻定义为:“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4.
邵雪廉 《新闻战线》2022,(11):89-91
权威可读,让“硬”新闻“软”起来;可视可听,让“硬”新闻再“破圈”;守正反哺,打造“硬”新闻运营平台。金华日报推出微信公众号“三江白话”和微信视频号“J观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为突破口,强化时政要闻的新媒体表达,让“硬”新闻实现了“软”表达。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围绕新闻策划问题,学界和业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学者和业界人士对新闻策划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同董天策对新闻事件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的区分与界定,在此将新闻策划视为新闻报道策划的简称。随着  相似文献   

16.
新新闻主义──新闻客观性的扩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叶 《当代传播》2008,(3):92-93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激烈批评,直至今日关于它的争论也没有停歇。新新闻主义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明朗,难以界定是新闻将文学纳入视野,还是文学借新闻撑起另一片天。在本文中,笔者选择新闻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新新闻主义,主要探讨其新闻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产生原因、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新闻实践中已经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如何使新闻策划摆脱歧路、稚嫩,走向更加成熟,这是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由此,本刊邀请一些新闻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闻策划概念内涵的界定、新闻策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导入以及怎样开展新闻策划等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展开讨论,希望对实践中的新闻策划有启迪作用,对研讨中的新闻策划有一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东南传播》2016,(4):155-157
<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研究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关于新闻本质、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指导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经新闻传播实践检验和理论研究发展深化,具有无穷生命力和指导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新闻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框架前提。对于新闻理论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定盘星",具有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