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诗主题的创新袁行霈在东晋和(南朝)宋之间,诗歌艺术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的诗歌分别属于前后两个时期。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可以说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出追求声色的一条新路,而成为南朝诗歌的开创者。就陶诗的语言艺术而言,...  相似文献   

2.
儒家学说是家族主义的理论形态。儒家学说的"孝治"理念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以孝治天下,治国先齐家。"孝治"理念,跟现代国家的民主法治理念有冲突,但它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死敌,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依然是可以加以转化利用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中,儒家学说的"孝治"理念,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它至少还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是培基固本的作用;第二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作用;第三是立德树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朝宗禁是在封建郡县双轨一体、官僚选贤与能而皇帝世袭独制的政治架构下演变发展的,表现出前期严急而后期宽简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南朝政治结构的特点和政治统治的特色。此一时期宗禁重点在车服、器用、吉凶礼仪等方面,而终南朝之世,无一例外对私蓄甲仗厉行禁制。制定宗禁目的是形成君臣级差、防止僭越,抑制宗室诸王觊觎皇权的政治野心,减少皇位交接过程中的政治动乱风险。南朝宗禁演化动因是出于保障家天下政治的稳定和延续,而在客观上限制了宗室基于血亲而自然获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从而具有了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缔结婚姻法律冲突问题突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各个国家缔结婚姻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对比准据法确定的不同学说,探讨婚姻缔结地法、属人法、混合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国际协调方式单独立法、适用属人法、增设最密切联系地法、使用国际通用法律表述、加强更广泛的区际和国际司法协助的冲突解决方式,实现跨国缔结婚姻法律关系的协调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戏剧冲突”不仅是表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爱尔兰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纵观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戏剧工作者们对戏剧冲突的研究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戏剧冲突”的定义是:“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影响戏剧冲突的主要因素有人物性格、内心活动、动作与反动作,以及剧情发展。该论文试图通过梳理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其在表演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创作实践经历,对戏剧冲突在表演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悔过自新的人格修养非常重视。忏悔作为佛教中重要的思想和修行法门,对当时的南朝文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概述南朝文人的忏悔活动以及他们所做的忏法、忏文,着重分析沈约、庾信等具有独特忏悔精神的文人,以此为视角来对南朝文人的精神世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0月2日,沙特籍记者卡舒吉进入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后再也没有出来。从记者失踪到被证实遇害,继而问责追凶,多个国家卷入该案。透过该案,我们可以窥见突发事件是如何影响国家形象的,同时可以思考国家级危机公关应该如何应对。媒体营造的国家形象"秀场"2018年10月2日到12月2日,英美主流媒体轮番在头版头条报道卡舒吉遇害事件。随着报道的展开,卡舒吉案逐渐超出刑事个案范畴,许多国家被迫卷入一连串与事件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法律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即是探讨文学作品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唐代小说以传奇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本文从唐传奇小说中涉及的诉讼、婚姻、复仇、继承等法律问题出发,认为这些法律问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在文本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或推动剧情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显示出深厚的意蕴内涵,或表现出某种特定的人文心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刘宋皇室血亲参与政务决策情况,结合相关制度变迁和政治演变加以分析后指出:刘宋参与政务决策的皇室血亲官员大多爵高位重,即大都拥有王爵和担任五品以上官职。此一时期,皇室血亲参与政务决策多通过尚书省机构进行,享有较为充分的决策参与权,且随着决策制度的更趋理性化,皇室血亲通过中书省机构、门下省机构参与决策的情况逐步在增加,表现在决策环节上,出现参与决策途径多样化、方式多样化的态势。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宋皇室血亲集团成员参与政务决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来源表现出强烈的谱系性特征,同时,"贤"、"能"也是其参与决策的非常重要的任职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复仇"主题是中西文化共有的文学命题。它深植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之中,其内在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均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复仇文学主题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李姗姗  苏旭 《职业圈》2007,(19):41-42
传统法律文化在清末变法之际,制度层面的成果消失了,但精神实质却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法律文化形成和特征的把握,可以解释法律实施的实然和应然的冲突,有利于深刻把握当今法治社会建设实践.文章从礼法关系变化、法与和谐、息讼、德礼、人情的关系等角度考察、探析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原媛 《文化学刊》2008,(2):103-107
宋、齐是南朝初期建立的两个政权,其宫廷音乐机构建设基本上与魏晋一脉相传,且为南北朝其他政权宫廷音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齐时期,在宫廷俗乐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它使魏晋时期的清商乐发展成为风行南北朝的清商新声。  相似文献   

14.
复仇行为作为人类群体的本能性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存在的普适性。复仇主题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不同作品的表现又会存在差异。《哈姆雷特》和《聊斋志异·商三官》同为讲述复仇故事,但在复仇方式、复仇动因及复仇意蕴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其异同加以阐释,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法学界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争论由来已久,许多学者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出发,探讨两种价值的关系及冲突的解决方法,但目前仍无定论.本文拟从一例保险合同纠纷出发,将视野从整个法律体系缩小至商事部门法,探讨此部门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我国面临社会失范的危机现状即国人信仰匮乏、宗教信仰的难规范以及道德信仰式微,使法律信仰承担了规整社会失范行为、填补国人精神空缺、维系国人精神纯正的重任。培植国民法律信仰成为一种必要。法律信仰的培植需要明确法律信仰的基本要求:塑造法律可被信仰的静态和动态品质、符合具备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以及契合法律信仰与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域名和商标权概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域名与商标权的区别和联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冲突的表现形式.最后对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解决途径进行分析,以改善我国域名与商标权立法相对滞后的不利现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王松的短篇小说<雪色花>进行了文本分析,将特殊生存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的异化集中展示了出来,凸显出了人的精神断面所受到的创损和扭曲以及非常时期人们对于冷酷与残暴的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19.
窦娟霞 《职业圈》2008,(15):128-129
文章对王松的短篇小说《雪色花》进行了文本分析,将特殊生存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的异化集中展示了出来,凸显出了人的精神断面所受到的创损和扭曲以及非常时期人们对于冷酷与残暴的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20.
伍子胥复仇 ,是在春秋时代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和楚国特殊的君权强盛的背景下成功的。楚国的复仇模式 ,包括三个要素 :大背景相同、从私仇到君臣仇恨、借外国力量复仇。伍子胥的复仇模式也是如此 ,但他能超越他人而突显 ,是因为他的敌人更昏暴 ,而他本人更有才略 ,更坚忍不拔 ,这使他成就了千古以来唯一的臣子彻底复暴君之仇的大业 ,而变成不可及的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