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都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永品 《学周刊C版》2019,(6):154-15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通过电话、短信、家访、家长会、QQ群、教育博客等方式能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校访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地做好家校联系和沟通,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家校联系有许多方式,比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但这些沟通方式的使用频率差异显著,在及时和快捷沟通方面凸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将孩子培养成长,家庭要和学校做到紧密配合、携手合作,共同肩负起教育好学生的使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的途径,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和家校共育成为教育的整体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推进家校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和学校必须互相协调配合,加强联系,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老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家校联系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的表现。这对于学生的智育、德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家长也可以对学校进行访问,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上课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家校联系,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把班级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8.
何谓家访? 顾名思义,家访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就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曾几何时,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今天的教师却在进行艰难的“家访突围”——因为时间紧、教务重、家校沟通渠道多,家访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是否要给家访以生存空间?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家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还有无价值可言?我们追寻这些话题。追寻家访在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魅力,以期得到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做好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校合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而班主任是做好家校合育的关键人物。作为班主任要建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工作,从而使家校合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家校通”网络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了教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网络,家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了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特别是在原有的家访、电话访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班主任  相似文献   

11.
“家访”历来被视为学校家庭相结合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已做到了经常化和制度化。反过来家长到学校访问,简言之“校访”,也要大力提倡。家长“校访”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八种: 1.家长接待日。为了方便家长和学校领导人员的联系,学校可作为一种制度,在每个月定一两天为“家长接  相似文献   

12.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12,(6):74-F0004
北京市润丰学校非常重视家校沟通工作,多管齐下,搭建各种沟通途径,从家访、短信、电话,到电子邮件、班级博客,再到学校专门为家校沟通而建立的“希望谷”网络沟通平台,真正把家庭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德育部门不但将家校沟通工作写入学校德育计划,还十分重视培养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指导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苏奕 《上海教育》2013,(9):76-77
家校合作在国外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在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共同进步、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何谓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就是两种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教育机构——学校和家庭,两种身份的教育者——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孩子发展。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有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巧搭平台,增进了解 联系是纽带,交流是桥梁。要把学校与家庭教育两大阵地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搭建家校联系的平台则是必须要做的实事之一。在过去,家校沟通手段比较单一,不过是家访、电话等寥寥几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在校情况,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但由于教师和家长精力和时间的有限,这种了解往往比较粗放、肤浅。故而在如今的教育新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只有双方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文章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从"及时联系,用爱感化家长""有效家访,用心沟通家长""适时鼓励,用真打动家长"三个方面,对家校共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吴梦娇 《家长》2023,(31):25-26
<正>家校沟通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有一定可供遵循的策略法则,只要家长掌握沟通技巧、明确家校沟通的要点,家校双方便能够更好地携手前行,共同打造教师顺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教育环境。沟通是衔接家校双方的桥梁,更是教师反馈教学成果,家长表达教育需求的重要契机,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家校沟通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式,经常进行家校沟通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 成智)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教师与家长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家委会于2013年3月7日隆重成立。  相似文献   

20.
家校直通车     
每个孩子的后面是一个家庭,“为了孩子”是家校教育的共同目的,也是教师争取家长信任、支持的切合点。为此,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校互动活动,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满堂言——圆桌式家长会。把家长会场布置成圆桌式,有利于缩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彼此之间交流经验、意见、建议。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家长推荐好书,宣传教育科学知识,传递教育动态,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线通——电话联系。采用电话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或小小失误。不吝惜表扬,也不要放过错误,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喜鹊报春——家校联系卡。当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