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根到底渊源于《楚辞》”①。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  相似文献   

2.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潘明 《语文天地》2013,(11):17-18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或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传达对死亡幻灭的感慨,或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悲秋”文学。  相似文献   

4.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柳永的文学创作主要从创作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几方面,提现出对宋玉《九辩》的借鉴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悲秋意识。它实际上是传统文人漂泊潦倒的艰难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本文着重探讨了这支小令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并对传统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以及悲秋之作繁多的原因作了必要的揭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主题,但也偶有美秋之作,一旦酿制,定是美酒。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和《长安秋望》就是美秋的佳酿名篇。  相似文献   

9.
一代青年的灿烂青春——评杨沫的“青春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乏才华卓具的女性作家,但没有一位女作家象杨沫这样,毕三十余年之心血,以一百三十万字的宏篇巨著,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的人生征途和心灵历程,完成了她为之奉献了半生精力、心血和热情的“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与《英华之歌》。这是杨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两大主题源远流长。这两大主题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有许多一致或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伤春、悲秋主题从本质看,在内在情感上一致;从题材分类看,类型上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伤春与悲秋主题的差异表现在:伤春者多为女子,而男子更易悲秋;从美感体验上看,伤春之作委婉、曲折、缠绵、悱恻,悲秋之作凄清、深沉、苍凉、悲壮;从表现形式上看,伤春之作主要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悲秋之作侧重于秋天景物与人生遭际、心境的比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其一,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其二,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其三,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其四,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近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深为文中的童子形象所吸引。文中不多着墨,简笔勾描,童子形象已跃然纸上,读之可亲可信,可感可论。欧阳修为秋声作赋,实为人生而放悲歌。其援自然之秋而伤人生之既老,借悲秋之声而消胸中之块垒,得自然之运理而释老怀之沧桑。文章议论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说理精妙能警愚顽之心。历来,普遍意义上都认为童子这一形象,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古人通过对秋天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叹息,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悲秋"文学现象。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或情感上失落之时,往往借景抒情,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秋景来烘托。一、独特的秋天景致,给人营造了悲凉的情调  相似文献   

17.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悲秋意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意象。究其源头,在《诗经》、《离骚》等作品中已见端倪。真正开始大量使用悲秋意象始于宋玉的《九辩》,一系列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内涵,特别是秋天衰飒的景物成为文人表达失志、感伤等人生悲情的重要载体。从表达意象上来看,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传承的国度,由史而文的转变之路中国人走了几千年,中国叙事文学的产生来自于史官文化的土壤,与史传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史传孕育并滋养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这些史传文学作品中,对我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春秋》,其"春秋笔法"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而《红楼梦》集我国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之大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在创作上使用"春秋笔法"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直书其事、婉而成章,叙述视角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动性地强势选择,产生了文学合流现象,这一过程中僧士合流的出现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缘情"文学与美学。文章从僧士合流过程中的集大成之作《沧浪诗话》入手,通过对其"诗评"部分的深入关照和发微,以期站在一定距离而又内在地为研究文学合流视域下的南北朝"缘情"问题提供事实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第l卷《选择厄,共21分)一、《‘分.每小瓜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概括出其特点,即:动作舞用化,语首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不求将人生扭上舞台,但专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摄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假戏真做。也可说中国京剧宁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惫义了。主民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电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文实人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