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讲解是必要的。然而一些老师总喜欢讲深讲透,总认为不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彻。结果,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听得起糊涂、越烦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会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师要想在45分钟之内将所教授的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让学生理解他们能够理解的,或者说,允许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即使有些地方学生暂时理解不了,也不必大讲特讲,不应塞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结论。把这些问题先放一放,学了后边的东西再回过头来提示复习前边的内…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现在的老师很怕讲,“要讲”的尽量“少讲”,“少讲”的尽量“不讲”。大概是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气候下,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许多老师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似乎“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然,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看,教师合理适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深入,感悟更为深刻。执教了《小马过河》一文后,我深深感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现根据笔者…  相似文献   

3.
当前这样提出问题,也许会引起一些非议:不是嫌老师讲得多么怎么又要强调“讲”?言下之意:你要重视“讲”,岂不破坏“精讲多练”? 其实,重视“讲”,恰恰正是为了更好地做到“精讲多练”。“精”者,高质量,不重视“讲”,不研究“讲”,“讲”岂能“精”! 在课堂教学中,“讲”与“练”是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材内容讲得深刻、讲得透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或者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往往需要补讲一些内容。恰到好处的补讲,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识记,启迪思维,发展能力;如果使用不当,学生便会如坠云雾,越听越糊涂,结  相似文献   

5.
要改变“老师越讲学生能力越低,讲得越多学生越懒”的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以教为中心,教学重心偏离学生这个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实现学习自主学习。为此,我校创立和推行“导学议练”自主学习模式,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四大环节:教师导入,学生自学,师生讨论,训练过关。  相似文献   

6.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7.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是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长期以来,英语学习的后果是: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们被动学习、没有英语学习兴趣、不会自主学习。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无需思考什么,也不用去思考什么,最后懒得去思考。  相似文献   

8.
成浩 《湖南教育》2004,(22):21-22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不是看教师是否有精彩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是否有出色的表现。善讲,是我们很多老师共有的特点。文科爱讲,理科爱讲,中学爱讲,小学爱讲,据说有的幼儿园老师都有“讲瘾”。有一位幼儿园阿姨向一位有“厌学情绪”的三岁孩子的家长告状:你的孩子不认真听讲。很多教师离开了讲,似乎就不会上课。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学习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更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改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学生对批语却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不见长进。笔者认为老师越“勤快”,学生就可能越懒惰。这正如家庭教育一样,父母越勤快,家务包揽得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惰性就越强。因此,做老师做父母的也应该学会“偷懒”,不要包办,要给学生“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为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就不爱听,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提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与习惯。与此同时,不少老师很怕讲,他们担心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就是填鸭式,故他们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甚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育学生不如爱学生孩子们都会犯错误,会做出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来。有时候老师越批评越生气,越生气越大声呵斥,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错了就改,改了还犯,丝毫没有让他们引起重视。而爱却能改变这一切。  相似文献   

13.
儿子已经4岁多了,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蔫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一位中年老师讲《黔之驴》,他一读、二串、三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津津有味地讲了两堂课。学生中“用心的”就死抄、死记,“不用心的”则“以为鸿鹄将至”,窃窃私语,有的竟然打起瞌睡来了。课后,老师对我说:“文言文有嚼头,越讲越有味!”我说,“能不能少讲一点呢?”他说,“你不讲,学生不懂呀!”“能不能改一下呢?”“改什么,改来改去还不是那一套……”  相似文献   

15.
俞立梅 《贵州教育》2012,(13):43-45
一、课堂——学生展示特长的舞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想,没有什么比走上舞台得到掌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了。  相似文献   

16.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8.
宁波 《甘肃教育》2005,(5):29-2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若能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严谨有序,讲深讲透也很好。但是,严格地说,这还是属于“讲”,而不是在“教”。“教”中肯定会有“讲”,但这种“讲”只是“教”的一部分,这也绝不是学生学会的决定因素。讲得再好,学生还是没有“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耗低效。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反对满堂灌”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口号,这样,“讲”成了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要被抛弃。这是对自主学习的机械理解。讲授法作为教学方法之一流传千年,自有它的妙处,不能彻底否定,问题的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我想,“当讲须讲,讲得适度”应是讲的原则。滕世群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一、当讲须讲什么东西当讲?1.介绍背景知识现在的学生们很少读当代诗,对海子更是陌生。如果不对有关海子和当代诗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学生就根本不可能读懂这首本来就不好懂的诗。这时,教师的讲…  相似文献   

20.
曾经,我挺恼恨在课堂上“插嘴”的学生,因为,有时你正讲得兴起,学生一插嘴就会打乱思路。可往往当我严令禁止学生插嘴后,课堂又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困境。于是。我慢慢地明白了,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它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尽管这种现象有时会扰乱课堂。但禁止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老师能够给予其合理、宽容的对待,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就能巧妙地使之成为一个教学契机,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