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产生,以实生虚,大致有四类:一是将若干真切清晰的小景并列在一起;二是将若干气势开阔的景象组合起来;三是大景与小景错落搭配;四是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交替转换,以此生成虚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诗见长,独成一家,被世人称为诚斋体。杨万里的诗中有相当数量是描写自然景物、社会场景的。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特点鲜明。取景自然,各具风貌;小景和谐,大景恢宏;手法高明,重视写生;童心未泯,用心截取。杨万里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作了大量取景格调活泼、清新宜人的诗歌,不但为前人所推崇,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度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春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提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甩在散文写作中也是得体的。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作者抓住具  相似文献   

4.
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激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又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用唐代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5.
这首诗写自然山水突破了定点静观的传统,而采用游记形式,不断变动观察角度,移步换景,把远景与近景、大景与小景、实景与虚景,大笔涂抹和细致刻划有机结合起来。首联是山外远望,是远景、大景。这里既是写实,也引人想象,实中有虚。颔联是人游山中,写的是近景、小景.颈联是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阐释了潜在信息的内涵与潜在信息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论析了“言外之意”中前者“言”是直接信息,后者“意”是潜在信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亦是如此。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构成,潜在信息是构成虚境的要素,因而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潜在信息的发现与主体的理解、想象各存在三种相对应的情况,并以实例对其中的四种情况作了分析,还从想象的角度解说了“形象大于思想”。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以少总多,蕴含丰富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创造“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8.
雨前     
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再现了雨前的景物与景致,并将浓郁的主观情愫渗透于字里行间。用“蒙太奇”手法,以叠印的方式推出了两组镜头:一为实景,即北国现实中的雨前之景;一为虚景,即作者忆念中的故乡的雨前之景。两组景物对比强烈,色彩分明。在作家的意念中,故乡的一切是那样的令人心驰神往。综合运用比喻、对比、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意象鲜活,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9.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10.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43-45,57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相似文献   

11.
这里谈的“景、细、情”分别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和抒情议论。下面就“景、细、情”这种记叙文的结构模式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艺术钟情于空白。 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境界空灵、意趣无穷。中国画取景构图讲究“以虚带实”,画家描绘景物从不涂满全纸,而是细心斟酌“留白”。比如,中国画画修竹、兰草,从不画背景,但天光日影却宛然在目。  相似文献   

13.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相似文献   

14.
月夜     
题目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景物观察笔记。要抓住景物特点,作具体描绘。参考题:1.花圃2.月夜3.雨中4.清晨(苏教版)提示:要将多彩的四季留在我们的作文里,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大自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这要注意几点:第一,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描绘一幅“立体”风景画。例如面对一景物,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官角度对它进行审视、描摹、刻画,凸现景物立体感,增强景物的感染力。第二,安排好描写景物的顺序。写景文章常用的是时空顺序,即按时间的更替、空间的转换来对某一景物作动态的扫描,从而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风貌。第三,注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亲切动人。第四,写景中一定要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待我应如是”,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融合起来,使文章粲然生辉。(白美万)  相似文献   

15.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16.
意境之特质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司空图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写道: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在这里,司空图对意境欣赏中的心理状态作了描述。但他只是提出了现象,没有进  相似文献   

17.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意象,海之出现在唐宋诗词中是崇高的“海”、感伤的“海”、浪漫的“海”。唐宋诗人词人的审美方式是多以远近俯仰的游目视线来表现海,“观”其形质而“味”其气韵,由言之意.批文入情,最后“悟”,玩味既久,自然悟入;进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既得其神韵,又着无限边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特别是写记叙文,常常要写到景物。这里说的景物,不光指自然风景,还包括生活中的场景、人物活动的场面等。写好景物的关键,是学会细化景物,即把景物写细。景物写得足够细,才会显得生动、形象,有现场感,  相似文献   

20.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