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2,(17):44-45
正"中华文明五千年"将被证实面对国外学者"中国文明到底够不够五千年"的疑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至今开展十年有余。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经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源头已初现轮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指出,良渚遗址基本上已经将中华文明源头推至距今5000年的时段。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牛河梁、凌家滩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但这一时段还没有把握确认已经形成了国家形态。再前推,考古研究已发现距今6000年前,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天文学确证:人类的出现是宇宙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法则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导致人类诞生的因素也会出现在苍茫宇宙的某处。因此,许多科学家坚信: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甚至有高级智慧生命——外星人(ET)。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一直致力于对潜在外星人的搜寻,他们试图通过截获有规则的无线电信号或激光信号来探知外星文明的存在。然而,如果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它们在哪里?为什么人类没有得到过任何有关这类文明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呼叫外星人     
正我们持续地聆听太空中的声音,试图找到外星文明的蛛丝马迹。同时,也有一些项目尝试着向特定区域发送信号,希望能吸引外星文明与我们联系。当然,如果想向外星文明展示我们整个星球,那么信号的内容就不能是随意的。人类第一次向特定目标发送有意义的信号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信息。这个信息被发送到距离地球大约2.5万光年远的一个球状星团。这是由地外文明搜寻(SETI)研究所的创始人弗兰克·德雷克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发送的。阿雷西博  相似文献   

4.
座落在哈佛的奥克里奇天文台地面站的科学家们目前每天都密切监视着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这个地面站是1984年建成的,它拥有一座直径400英尺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巨大的望远镜时时刻刻都在向天空扫描,希望能捕获到银河系中发自智慧生物的信号。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来自天空某一固定点的信号增强,可能意味着来自地外文明生物的一种“呼唤”。据这个项目的主持人介绍,他们已经设计了能同时处理800万个无线电频道的计算机。为寻找地外文明的工作早在1960年就已经开始。现在他们正把望远镜聚焦在两个离地球100  相似文献   

5.
<正>在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所写的系列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高级智慧生命为了找到"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答案",建造了一台超级电脑"深思"来进行解答。"深思"花了750万年进行计算和验证,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答案——42。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宇宙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马库可夫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7。他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基于一种极富争议的观点——即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地外智慧文明在地球上创造出来的,而且地外智慧文明还特意地留下了某种信息。他认为,这种信息就保存在遗传密码——DNA转  相似文献   

6.
一日发现三个"地球"致力于地外文明探索的美国国家航天局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太空探索技术和成果,不久前他们宣布:航天局的一个太空研究小组利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两颗太阳系外迄今"最像地球、可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这两个星球"一个温润如夏威夷",另一个"酷寒如阿拉斯加",距离地球大约有1200光年远.同日,航天局的另一个太空研究小组也紧接着向外宣布:他们在更远的地方发现了另一颗"宜居星球".  相似文献   

7.
<正>大家都知道,只有哺乳动物才会吃奶,但如今市面上出现了给鱼喂"奶"的游乐项目,吸引了很多小孩。在超市里,也开始售卖吃"奶"的鱼。这是什么鱼?它们是否经过训练?其他鱼也会吃"奶"吗?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探究之旅。一、研究过程1.吃"奶"鱼是什么鱼  相似文献   

8.
声音     
《科学生活》2008,(12):23-23
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如果还有人对这一点心存怀疑,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时代是否还有活力,还有人怀疑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那么,你们今晚正是对那些疑问作出了回答。——奥巴马在正式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之前信誓旦旦地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常常用"越老越糊涂"来形容老年人,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吃香的"老年人"如果你细心留意历史,就会发现世界各大文明中都有"尊老"的传统。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宗族制中,为了管理宗族制内的大小事务,会推选一位族长,这时大家一般会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而在最考验一个人是否明智的判案这件事上,许多国家也会"歧视"年轻人。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友好地警告:"法官不应该是年轻的,他应该知道什么是罪  相似文献   

10.
天降     
一、弄假成真,天降飞船 向晴捧着一本《地外文明探索录》一直看到凌晨二点。向晴是个外科医生,也是个较有影响的天文爱好者,尤其对地外文明探索有着狂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讨论中学生的恋爱问题,而且发明了"早恋"这样一个其他民族很难翻译的词儿。人们很少发现它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真的是"早",那还能算作"恋"吗?例如5岁小孩的"过家家"能算吗?反之,如果真的是"恋",那又凭什么说它是"早"呢?老天爷、上帝和真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提到:"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可见,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过程,各种文明之间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试从文明的多样性、历史的统一性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究竟有没有外星人?这是一个人们常问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就需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以内肯定是没有的,那么,在太阳系以外呢?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1961年11月,设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绿岸镇附近的国立射电天文台举行了一次探讨地外智慧生命的学术讨论会。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程,后来称之为“绿岸公式”,这是对探索地外智慧生命作定量分析的第一次尝试。德雷克提出的“绿岸公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表示,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未来我国亟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雨 《百科知识》2001,(9):47-48
在所有的时尚中,文化、文明和学术的时尚是要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因此时尚不时尚首先看一个人用什么语言说话和写文章。眼下国人使用语言除了母语外最大的时尚是用英语,互联网已经把英语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或者说如果你想与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联系都要用英语。此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也考虑到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旅游业要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持。本文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意识、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网络上流传着"曼妥思糖+可乐=死亡"这样的公式。在可乐中迅速地放入曼妥思糖,瞬间逸出大量气体并形成泡沫,仿佛可乐沸腾了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先后吃了可乐和曼妥思糖,是不是会面临很大的危险呢?带着疑问和兴趣,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崔春叶 《知识窗》2011,(4X):1-1
<正>《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书名确实有点让人不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承认教育是没有用的吗?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干什么?带着对书名的疑问,更多的是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当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更多的班级,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太少了!相反,一个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科技》2012,(6):35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样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勾画出的"美丽中国"。继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