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应包括通迅员我是云南省内十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3个新闻单位的特约通讯员,并为其中几家报纸相继担任了30多年的通讯员工作。去年很幸运,《大理报》社给每位特约通讯员赠订了1份《中国记者》,我如获至宝啃读了几期,真是大饱眼福!高兴之余冷静地想了一想,好象《中国记者》缺了点什么?啊!原来少通讯员园地。不是《中国记者》的通讯员园地,而是全  相似文献   

2.
朱大建 《新闻记者》2005,(10):68-69
邵宁是《新民晚报》一位勤奋多产的年轻记者,进入报社近十个年头中,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好新闻,她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新闻奖项。  相似文献   

3.
如何用短消息反映重大题材?别人已重点报道过的新闻,怎样写出新意?我的切身体会是:细心、用心、精心。2004年12月27日,刊发在《许昌日报》一版的短消息《许昌非公经济连创6个“全国第一”》,就是这样采写出来的。这条消息刊发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没想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编辑部: 我在《新闻战线》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界信息》中看到关于《中央电大开设新闻专业》的消息,非常高兴。我是一个基层广播站的编采员,想正规地学习一下,但苦于无处求教,中央电大新闻专业的开办真是“雪里送炭”。我问一下,考试包括哪些科目!是否考数学?  相似文献   

5.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6.
我参加了省第八届好新闻作品评选工作,连同这一届,我一共参加了五届全省好新闻评选。从历届全省性的好新闻作品入选情况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入选的独家新闻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不能不引起我对独家新闻的思考。 数字的启示 第八届全省好新闻作品评选的送评稿为222篇,入选110篇,参评报社59家,有作品入选报社42家;从入选的110篇稿件中,70%以上的作品出自各家报社的独家新闻。 从郧阳报历届在全省获奖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启示,它们是:《知情姑娘,你在哪里?》、《烈士留下的欠账单》、《两省记者解难 窑场炉火更旺》、《两代保姆和她们的主人家》、《郧西天河口建成我国第一座沙坝》、《武当山镇16个免税村主动交税尽义务》、《朝鲜战场生死约》等等。我认为,以上这些作品,均属于郧阳报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7.
何岩  张和平 《传媒》2014,(9):61-63
正对地市级报社来说,新闻资源相对有限,如何实现新闻质量上的突破成为报社面对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阜新日报社以加强新闻策划、补强舆论监督、增强报道时效为三项抓手,在做强本地新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收获了一些启示。加强新闻策划提升引导能力一是以策划引领新闻。阜新地处辽宁西部,是一座因煤电而兴起的城市,2001年以来因被确定为全国唯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而声名渐起。《阜新日报》为阜新市委机关报,以"主流时政媒体"定位;《阜新晚报》创办于2002年,是阜新市唯一的都市报。在全面吃透中央、省、市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报社结合  相似文献   

8.
音乐人窦唯因不满《新京报》对自己的负面报道,于5月10日下午1点左右,冲进该报社找一名卓姓记者“算账”,该记者不在,无法发泄怒火的窦唯竟然失控动手砸坏了该报社的一台电脑和电视机,三个小时后更是疯狂地放火将该报社某编辑的私家车烧毁。(见5月11日《东方早报》)。乍看此新闻,笔者脑子里最先掠过的反应是:真热闹、真吸引眼球,艺术界又上演了一出武打闹剧,可这是哪门子艺术呀?音乐人窦唯又奉上了一道“艺术大餐”,堪称大手笔、大动作!可这是哪门子音乐嘛?继而自己又有些自责:这岂不是有点“幸灾乐祸”之嫌?冷静想想,笔者对这场纠葛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首先,我代表报社分党组和编委会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新闻三昧》特邀编委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新闻三昧》的大力支持!《新闻三昧》今天在企业报中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与在座编委们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办好《新闻三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我与她相处不到一年,她朴实无华,却知识丰富;她,教我写作催我奋进,慷慨而又无私。我非常喜爱她!也许您会问:她一定是位聪明、善良的姑娘吧?哈哈,您猜错了,她,就是我订的那份《新闻爱好者》呀! 您先别急,听我慢慢讲来:我是1985年底才开始试着写新闻报道的新闻爱好  相似文献   

11.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编辑部:报社付稿酬有什么规定,读者和作者一般是不清楚的。不知文章登出后,多长时间付稿酬为适宜,超过多长时间视为不正常。《新闻战线》在这方面是否可以作一介绍,让读者和作者都知道。  相似文献   

13.
荷兰《少年报》有一名11岁的女记者,名叫比尔特娜,是个农民的女儿。她要算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记者了。在1979年国际儿童年里,报社曾派比尔特娜去采访世界粮食组织大会。会议期间,她表现得非常活跃、勇敢。中国少年报今年7月23日在二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对这位11岁的女记者作了介绍,中国的小朋友们看了特别感兴趣,纷纷给报社写信,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0月中旬,笔者有机会对目前特色鲜明、生机勃发的中西部四家报社进行考察。这四家报社是:河南郑州《大河报》、陕西西安《华商报》、四川成都《华西都市报》和《成都晚报》。现将考察结果综述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定位:找准办报立足点 三家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定位都是:一切按市场规律办报,是市民生活报,要做市民的忠实公仆,让老百姓爱看。凡是远离新闻的讲话、文章及不受欢迎的专刊专版坚持摒弃。 《大河报》提出:下到市场大海中去。采编新闻不是依据官职大小,而是看其新闻含金量的大小,采写和编发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新闻。《华商报》提出:为老百姓办报,以读者为中心,让每条新闻、让报纸的每个零配件(包括题花、尾花、花边等)都成为精品,做到党和人民都满意。  相似文献   

15.
《鄂西报》今年已创刊45周年,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把新闻理论研究,不单纯是当作写几篇论文来对待,而是作为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素质的问题来抓,作为晋升业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它贯穿于整个业务活动中,而且把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搞新闻理论研究兴趣较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空气。具体作法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领导带头撰写论文。报社5个领导成员,除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的外,其它4位同志都写有业务论文。社长、总编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2篇业务论文在省以上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社长张绪辉1991年写的论文《初论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加全国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究会组织的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总编辑吴光明1992年结合上半年的改革宣传,写了一篇论文《加强民族地区的改革宣传》,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民族新闻》等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报社原来的一些老领导、总编助理都结合本职工作,近年内也先后写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业务论文,对推动报社的新闻理论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报社的业务学习。 二是围绕活动撰写论文。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相似文献   

16.
结识了她之后刘明智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在新闻报道的行列里是个新兵,如果说最近有一些进步的话,那与《新闻知识》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我是去年五月份开始搞新闻报道的,刚开始时热情很高,稿子一篇篇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必将给中国传媒业带来影响,那么,中国传媒业将如何因应对这一新的形势呢?身在其中的传媒人面对这一形势正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2002年7月15日,笔者在《江西日报》新闻大厦,与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兼《江南都市报》总编辑王晖就业界关心的这一问题作了一次坦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纪涛  董玮 《中国记者》2012,(2):49-50
华盛顿第14大街的国家新闻大厦(NATIONAL PRESS BUILDING) 1108室是《中国日报》华盛顿记者站的向办公室.这里的主人是《中国日报》最杰出的女记者.她54岁,工作勤恳,为人热情,30年间曾九获中国新闻奖,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黎星.她光彩照人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011年8月7日这一天.  相似文献   

19.
承蒙《新闻知识》的厚爱,约我写篇《玛纳斯河谷的超生盲流村》的经验介绍。我是一个新兵,涉足新闻不到两年,哪里敢耆谈“经验”?盛情难违,我写了采访札记这个题目。拙作之所以能够侥幸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由于它在选材上占着“新”和“奇”二字,而它的采写内幕,也颇为“新”“奇”的。去年10月,我报广告部的肖林同志向我和报社总编黄秉荣披露了一条社会新闻,玛纳斯大桥南侧河谷里发现了一座“盲流村”,“村民”都是从口内来疆逃避计划生育的人。我听了怦然心动:好题材!但由于一人编周二大报的副刊,不得脱身,秉荣便嘱咐肖林“新闻保密”,再不准告诉第三人,并指示我俩赶快去一趟。  相似文献   

20.
今天大家相聚在全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会议上交流经验,我在这里发言显得很不协调。但是.我们哈尔滨日报社这几年来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从以往报纸只宣传别人不宣传自己,改成主动宣传自己。我们认为,主动宣传自己,是对自己无形资产的一种炒作。在炒作中扩大报社的影响,在炒作中使无形资产增值,报社职工的日子就会更好过一些,所以,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讲一讲。《哈尔滨日报》是1945年11月25日创刊的,是国内城市报纸最早的一张党报。目前,报社有近1300名职工.其中退休职工110多名;拥有“五报一刊”,即: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