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元易代之际,沈义父《乐府指迷》、张炎《词源》、陆行直《词旨》三部词学专著对宋代词学作理论性质的总结,建立起初步的词学体系。周密编选《绝妙好词》于宋亡之后,摘选精粹,体例完备,风格一致,颇具流派意识,以选本形式参与促成宋末以来关于词体理论的建设。其选摘标准及审美取向集中于复雅审音、寄托隐微和力主清空。《绝妙好词》对清代词学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词人张炎以其词和词学理论《词源》著称于世,他是一位诗画兼擅的文人,他的词常常借助绘画的技巧,给人以绘画关的享受。本文主要从绘画技法中的布局技巧、色彩美、意境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他词作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人张炎以其词和词学理论《词源》著称于世,他是一位诗画兼擅的文人,他的词常常借助绘画的技巧,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本文主要从绘画技法中的布局技巧、色彩美、意境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他词作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4.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张炎的词学专论《词源》是其在对历代文学理论家的相关理论的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对宋词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张炎在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清空”的词学观念,建构其理论内涵、强调其创作方式、推崇其典型的代表词人、词作。张炎的词学理论,尤其是“清空”观,对后世的文学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历来认为,宋代词论中苏轼鄙视柳永,而李清照又不满苏轼。事实上,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比较辩证,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与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具备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张炎《词源》提出“清空”概念,众多学推许它是清雅人格的象征,细经辨析,则应属于词法范畴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炎《词源》,上卷述音律,下卷主要述词学理论.《词源疏证》是《词源》的全集笺注本.与仅笺注音律的郑文焯《词源斠律》、仅笺注词论的夏承焘《词源注》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其笺注特色博采众长,融古今词乐百家,精辟独到,是一本笺注精湛、搜辑宏富,胜于陈能群《词源笺释》的笺注本.《词源》笺注本集中于近代,既体现近代重视其音律的研究,又体现其在近代词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炎的《词源》,在宋代词论中堪为翘首的重要著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为人们所忽视,或作不恰当的批评,埋弃了其中闪光的警要之见。有感于此,本文就某些问题略陈管见。一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佯式,无疑它和乐律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应该承认,词这种文学体式在它最为辉煌的一段历程中,音乐给了它不可低估的恩惠:动人的声情,广泛的传播(即便是所谓豪放词,许多也仍是合乐的,沈祖棻先生《苏轼与词乐》一文辫此甚备)。宋代词人都很重视词的音律。音律论在张炎的《词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词源》上卷论乐律,讲五音十二律八十  相似文献   

11.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和词论家。其词论著作《词源》倡“意趣”说,以“清空”为核心,认为有“意趣”之作应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劲健俊爽。  相似文献   

12.
张炎,一位由宋入元的重要词人,建国后,长期不为研究界重视。然而,近二十年来,研究其论述大增。张炎的家世研究已取得可观成果,一生行迹之大致轮廓已勾勒,但具体行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辨核定。张炎文本之阅读与艺术上的探讨,基本已达成共识:泰离之悲与身世之感、为其深沉的词心,“清空”境界是其毕生追求。张点之《词源》研究成果卓著,上卷之谜虽已难破译,但也微有成果,对其下卷词学思想之研究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3.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南宋人张炎在《词源》里的这句话实实在在影响着对吴文英词的客观评价。如果真能回归到具体的文本——特别是通过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的解读,我们会感到张炎这句概括性的断语竟是如此的武断且缺乏理由。吴文英的这首词为我们鲜活地呈现了如梦如幻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4.
以“清空”“骚雅”论词,是南宋张炎提出的著名词学观点,他们在南宋中后期把词与诗进一步融合,建立了一种新的词学审美理想和词学批评标准。曹溶、朱彝尊等人更是以“清空”为旗帜建立浙西词派。姜夔、张炎等“清空”词人能自树一帜,浙西词派能主盟词坛近二百年,是融会“清空”与“寄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俗语入诗词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与词人都十分注重自己作品语言上的雅洁.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也以此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关于“诗法”的一章中,将“去俗”列为作诗的第一要义.指出“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同样地,张炎在《词源》中也指出“词欲雅而正,志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张炎的四首词:《国香》(莺柳烟提)、《阮郎归》(细车骄马)、《水龙吟》(乱红飞已无多)、《解连环》(楚江空晚)。这四首词的字句,并不深奥,各家词选注本,亦多有选注。但其内涵,却说法不一,臆测而已。张炎论词,主张寄托,提倡所谓“得言外意”(《词源·离情》)。所以,他的词作,也多有寄托,而最多见者,是托物寄意,借物言志。张炎的这几首词都有寄托,都是为歌女沈梅  相似文献   

18.
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大量的“闲”、“愁”出现,且有许多与“闲”、“愁”相关的意象。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炎的词定性为闲愁词,并初步分析了他的闲愁词的创作环境与他创作时的心境,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词学观念的指导,他的闲愁词中的相关意象与其词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张炎其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19.
张炎三题     
关于张炎的祖籍问题张炎(12408一约1322),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宋元间著名词人,词论家,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八卷,词论《词源》二卷。张炎的祖籍,本来是不应当成为“问题”的。因为已知张炎的六世祖是循王张俊,据《宋史》卷369《张俊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张俊佐宋高宗南渡有功,封清河郡王,赐第临安(今浙江杭州),其子孙遂世居于此。这样看来,张炎的祖籍,如依张俊,则是凤翔成纪县;若就其在杭州已历六世,祖宗庐墓在焉的具体情况论,说是浙江杭州亦无不可。问题在于:后世的研究者,对“凤翔府成纪”,或认为是今陕西凤翔,或认为是甘肃天水,而一般引用者,焉不察,随意照搬,遂使张炎的祖籍所在,产生了分歧。为除  相似文献   

20.
柳永词情论     
诗言志、词言情,是宋代以来形成的普遍意识.那么,特别提出柳永词情来加以讨论,有何必要呢?首先,柳词言情固是历来评论家所共认的事实,然而就此而形成的评价上的分歧之巨大,争论之激烈,古今词人殆无其匹.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引项平斋之言云:“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直说.”拟柳于杜,可谓推崇备至.张氏复云:“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认为柳词的魅力全在能达人情,读者易为其感情所动.而张炎《词源·杂论》则以此病柳,曰:“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张炎作为南宋清空词派的作家与理论家,以雅正清空论词,显然在于以诗救词,故对柳词言情深致不满.至清代,这种争论仍继续.冯煦《蒿庵论词》云:“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状景达情云云的称语,也曾是后人评价杜诗的言辞.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用陶篁村之言曰:“倚声之作,莫盛于宋,亦莫衰于宋.尝惜秦、黄、周、柳之才,徒以绮语柔情,竞誇艳冶.从而效之者加厉焉.遂使郑卫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雅奏几乎绝矣.”仍是以雅正绳词,不满于柳秦诸人.这种评价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