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来新加坡不久,我就惊叹于当地语言的多元化.而当地居民的多种语言才能更使我这个学语言出身的大学生汗颜不已。新加坡人主要由华人、马来及印度人构成。其中华人约占78%,马来人约14%,印度人及其他种族约  相似文献   

2.
1955年,新加坡试行自治,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1963年宣告独立,1965年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的国家教育建制应从1955年算起。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面积581.455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华人占75.27%,马来人占14.23%,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人占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7月,我们随国家教委有关领导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全民教育考察。现把所见所闻以及我们的感受概述如下。 一、马来西亚教育的特点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主要民族是马来族、华族、印度族。马来西亚现有人口1800万,其中华人35%,印度人占20%,其余为马来人。虽然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人都有较长的历史文化,但其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直到19世纪之后马来西亚才有了正规的学校,而且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或者说奴化教育)色彩。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国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00万。是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甚至其填海的泥土都要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自1965年独立以来,凭着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经过30年的努力,于1995年闯入发达国家行列。目前,以其人均GD P两万多美元的骄人成绩,令世人称奇。教育政策在提升新加坡人的素质,构建法制、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国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教育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实行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新加坡民族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泰米尔族等。75%为华人,17%为马来人,7%为印度人,其余为亚欧裔。为促使各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华人占主导地位却以英语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人口密度大,民族关系复杂,小小的国家就包含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亚族等民族,再加上众多的国际流动人口,使它成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南面,面积641平方公里。公元八世纪建国,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9月作为一个州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310万,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斯里兰卡人组成了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其中以华人居多,占了总人口的76.9%。尽管如此,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Racial Harmony,也就是民族和谐,是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全体人民都引以自豪的。我在这个国家生活了四年——  相似文献   

7.
韩河 《地理教育》2002,(1):32-33
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濒中国的南海,东、南、西三面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洲所包围.海岸线长165km,其国土由东、西两块互不衔接组成,东部占国土面积的1/5,西部占国土4/5,总面积为5765km2.地形北部为滨海平原并多洼地,生长有大量西谷椰子树,南部山峦起伏大,最高峰帕贡山,海拔1808m.由于地处北纬5°,为热带雨林气候,平均气温23℃-31℃,年降水量2800mm.总人口数约30万,其中马来族占2/3,华人约占18%,其余土著人为12%.现在全国人口87%居住在城市.官方语言为马来语,信奉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03,(6)
一、留学环境好马来西亚素有“亚洲魅力所在”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双峰塔、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遍地的橡胶园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马来西亚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6000美元。马来西亚总人口有2200万,华人占28%,具有华人传统文化气息,学生容易适应。目前有135万人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教育水平名列亚洲前茅。马  相似文献   

9.
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人口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构成,华人占总人口的76.3%。在高度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新加坡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保持了东方文化特色,强调要把儒教的伦理、马来的传统和印度的道德,与西厅科学思维方法结合起来,追求知识和进步。由于  相似文献   

10.
赵厚勰 《学子》2012,(1):9-11
新加坡约有280万人口,其中约75%是华人,10—15%是马来西亚人,10%左右是印度人,还有0.5%左右是其他种族人(新加坡籍欧美人)。使用的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加坡的官方工作语言是英语而不是各族母语。新加坡人大都掌握两种或更多的语言。他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感...  相似文献   

11.
张发 《广西教育》2012,(28):53-54,61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总人口约2833万,除了马来族(占54.6%)、华族(占24.6%)和印度族(占7%)之外,还有沙盖、母鲁、依班、达雅、卡达山、巴蛟、锡兰和傣族等30多种民族。1957年独立,名为马来亚联合邦;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目前,马来半岛简称“西马”,砂拉越和沙巴则称为“东马”。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文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加坡是以华族、巫族(马来人和印尼人)和印度族为主的多种族国家,在300多万人口中,华族人口约占75%。面对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政策的制订和双语教育的推行。本文根据作者的了解和有关的文献,扼要介绍新加坡语言政策、语言计划的内容及其制订的历程、并赂述新加坡双语的实质和近20年来在华族人民中开展、推行华语运动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汉字的历史至少已有6000多年了.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使用汉字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6%以上,除中国之外,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社会,都有汉字的使用.因此,联合国也将汉字汉语列为其工作语言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华人占77.7%,马来人占14.1%,印度人占7.1%,其他占1.1%。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马来语为国语。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的复性社会结构的国家。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以回溯到英国行政当局早期鼓励自由移民的结果。这个移民浪潮,以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四十余年间为最盛期。而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各省和印度南部各邦。如今,它的人口比例大致如下:马来人约占百分之五十二,华人约占百分之三十六,印度泰米尔人约占百分之十,少数的部落人和其他人种约占百分之二。全国总人口约一千四百五十万人。目前,这个国家有综合性正规大学五  相似文献   

16.
米君兰 《宣武教育》2006,(11):40-42
7月25日-31日,回民小学“学习之旅”师生一行46人前往享有“世界花园之国”美誉的新加坡进行教育交流和考察。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新加坡有人口413万,华人占人口总数的77%,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7.6%,其他民族是1.4%。亲眼看到多民族生活在一起,大家的信仰不同,习惯不同,语言不是,但是非常融合。我们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教育交流考察活动,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异国民族风情、旖旎风光,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7.
去马来西亚留学的十大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留学环境好马来西亚素有“亚洲魅力所在”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双峰塔、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遍地的橡胶园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马来西亚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6000美元。马来西亚总人口有2200万,华人占28%,具有华人传统文化气息,学生容易适应。目前有135万人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教育水平名列亚洲前茅。马来西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治安良好,气候温和,无自然灾害。二、教育水平较高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实行一种独特的国际化水平很高的教育方式——课程转移。实际就是将英、美、澳、加、新等国的著名大学的课程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一、锡金概况 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总面积7200平方千米.境内多山,各地海拔差异颇大.人口50万人(1997年).75%为尼泊尔族,其余为菩提亚族和锡金族等.通用菩提亚语和尼泊尔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族,原首都一甘托克.  相似文献   

19.
罗爱梅 《教育》2012,(13):64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人。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加坡政府为了适应多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人遍及世界六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洲分布如下: 东南亚的华人最多,在不少国家居民中占有较大比重。新加坡华人占76%,马来西亚占35%,所以无论你走到那个洲,都可以凭着中华民族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找到同胞兄弟和姐妹。 海外华人分布广,但居住相对集中。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形成了华人聚居区。如“唐人街”、“华埠”、“中国城”等。 世界天地广阔,华人创业大有作为,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尤以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业、杂货业、食品加工工业居多。如40%的美国华人在服务业工作,新西兰华人仅占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