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杜维明、余英时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政治文化总体倾向的分析,揭示了新儒家在政治文化选择中从德治论转向法治论的艰难性.本文认为,由于新儒家不能处理好对待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持与变、守与革的关系.不能解决好“内圣”与“外王”、“返本”与“开新”、“体、用”与“本、末”三个基本问题,因而难以对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作出质的超越,其振兴儒学的努力难以取得真正的作为.  相似文献   

2.
“子学精神”除叛逆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担当精神、和谐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宽容精神等,还可进一步概括为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子学精神”是中国创造,为传统学术灵魂,历久而弥新。“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的学术使命就是提炼、阐发、传承、弘扬“子学精神”,适应新时代需要,响应时代新问题,复兴传统文化,建设理想社会。自主创新,不断超越,建构新的学术范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成一家之言”,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新的探索,返本开新,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指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体用不二”是其推衍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和牟宗三都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哲学大家,他们毕其一生跋涉于现代文化哲学的"返本开新"之路,其美学理念具有形而上学品格。他们的美学理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思想建构。他们有意识、系统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性,而其美学思考又呈现出各自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国历代思想家持久探索的主题。现代新儒家立足本土资源,在广泛汲取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思想。尽管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愿望是善意的,但其在传统与现代的拿捏中仍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化发展的积累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能割断民族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又是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这决定了固守或复归传统文化同样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正处于自我否定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以现代化的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生长与融合。当代新儒家认为传统文化本原圆满,外用不足,主张“返本开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新儒学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儒学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强调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力主返本开新;强调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一面,力主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哲学的超越功能,力推道德理想主义。这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民族教育,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必须积极地革新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必须以育人为本,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8):11-19
萧先生根本的学术追求,是通过掘发船山哲学所代表的中国哲学早期启蒙的现代价值,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船山哲学研究依此方得其恰切理解。萧先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现代化的努力,与现代新儒家经由"返本开新"以焕发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在新的时代担负其新的使命,二者可谓殊途同归。比较萧先生与现代新儒家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具体途径的不同看法,反思其中的异同和所以异同的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事业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当代新儒家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儒家心性说的一本论,试图从儒家的心性之本中开出现代“民主”“科学”是无法完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法国“新小说”是20世纪西方纷纭而现的诸多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一支,对现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虽极力反传统,却又与传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这在“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布托尔的《变》中有极为明显的体现。本文力图从《变》中寻找出“新小说”与传统小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发,是各个文化流派共同关注的课题,现代新儒家对此也非常关心。活跃在港台的当代新儒家,以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为架构,把民主、科学精神纳入其中以求“返本开新”。牟宗三对此有独特的体认,他对重德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进行了诠释和阐发。  相似文献   

14.
中华龙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工业文明下"去魅"、去国家机器保护、西方文明制约等因素,中华龙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文化传播窘境。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中华龙文化才能进一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惟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16.
教育返本开新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探讨教育如何得以返本开新,其前提是反思历史与现实中的偏枯教育何以偏离了本真的教育之根本追求。一旦当教育沦为国家机器;当学校成为生产标准件式专才的“工场”;当交往成为交易;当教师越教越“输”,教授越教越“瘦”;当分数等于时间加汗水搭上健康,考试成为挥之不去的恶梦,教育(偏枯)异化了。尽管(偏枯)异化了的教育只是教育中的部分反教育现象,但其害甚巨!须返本开新:让教育与政治形成良性互动;让学校成为人文关怀与科学探索相得益彰的桥梁;让真知交往成为智慧的对话与提升;让教师充满自信弘扬人生;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7.
北大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新具象"     
“新具象”艺术已成为现代绘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需要把新具象与抽象、具象的关系、“新具象”的根源、“新具象”与现实的写实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既表现为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齐鲁,齐鲁文化是多元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生活中积累的体验、感受的提炼与升华。齐鲁文化既对鲁军“新锐”小说家的价值观念、审美品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鲁军“新锐”小说家的创作也必然打上深深的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