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持其踵为之泣”句,新编教材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女儿出嫁,“念悲其远”而为之泣能让人理解,可“握着她的脚后跟哭”就令人费解了。对这一难句曾有四川岳老师与内蒙古牛老师分别撰文《“持其踵”作何解》《“持其踵”正解》(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前者认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合乎情理:“持,制止意。踵,足后跟,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止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后者认为该句应注释为“赵太后拉着她…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发表了陆精康先生的大作《也说“持其踵为之泣”》一文(以下简称陆文)。陆文就如何训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持其踵为之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陆文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把“持其踵为之泣”翻译为“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不自然,不合乎人情常理。又以西汉刘向《说苑·修文》中所记载的先秦时期的迎娶之礼为主要依据,从而得出如下观点:赵威后送女儿燕后出嫁之时,之所以要“持其踵”(即握持女儿燕后的脚后跟),是为了从女儿丈夫家所带来的两双鞋中择取一双及时给女儿燕后穿上。此明证是,陆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阅读”第四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课本把句中的“持其踵为之泣”注为 :“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 ,握。踵 ,脚后跟。”“持其踵”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吗 ?“握着她的脚后跟”干什么 ?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解释说 :“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 ,燕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 ,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 ,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这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但原文中哪有关于“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的文字叙述呢 ?而且“脚…  相似文献   

4.
李润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触龙说赵太后》是选自《战国策·赵策》的一篇名文,现行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都常将此文选为课文。文中通过触龙之口道出了赵太后送女儿出嫁时的情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太后对女儿远嫁的不舍,从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但为何要“持其踵”呢?各种注本的解释各有不同。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持其踵:握着她的脚后跟。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摸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与此相类:“大概女儿登车…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6.
考察前人注释,对于《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的注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注释:"踵"即脚后跟,"持其踵为之泣",即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泣,表现母亲对远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二种注释:"踵"是指古代车的一个部件,即"(车)后承轸者也",古时挽留车上人,常常附手于车,或攀其辕,或把车后之踵。如果结合当时婚礼礼仪来看,这两种注释都不够准确,这句话应该是描写赵太后在女儿出嫁时给女儿穿鞋的时候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上声上声去声去声非纽奉纽奉纽敷纽阮部肿部用部遇部回,归。春往冬反。《韩非子·说林上》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薪傣。奉厚而无劳。《触龙言赵木后》报丧,讣告。赴于齐。《战国策·赵策三》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改换形符反返奉傣赴讣平声去声入声见纽疑纽寒部翰部见纽铎部水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植》古字为声符另加形符放置,搁置。阁笔相视。《新唐书·刘知几传》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平声平声见纽匣纽东部东部妇女纺织刺绣养蚕等工作。先秦写作“工”或“功”。害女工之物,皆干岸阁搁工功红止。《汉书·哀帝纪》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  相似文献   

8.
3、训诂 “训诂”不同于翻译,有专门含义,是解释古籍或者方言中词语的意义的。跟古音学有关的这里只谈“音训”(也叫做“声训”)。音训是取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来解释某个词儿的意思。例如前例“且焉置土石?” “焉”在“影”纽“元”部,也就是“且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恶”,也就是“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列传》)的“乌”。、“恶”“乌”、同在“影”纽“鱼”部,如前所述,古音“鱼”、“元”二部通转,因为“元”跟“鱼”一样,主要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绘画的类目中,有一类属于描绘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来我国聘访者形象的作品,名为《职贡图》。“职贡”二字,初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同书《夏官·大司马》有“施贡分职,以佐邦国”的记载,郑玄注:“职,谓赋税也。”《淮南子·原道训》:“匹夷纳职,”高诱注:“职,贡也。”可见,历代对职贡的一般理解认为是觐见朝廷时,除了来人以外还要附带一些必备的礼品——贡物。  相似文献   

10.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1.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2.
一古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 ,全文以叙事对话为主。我在备课上课过程中 ,遇到一疑点 ,教材教参都没有注解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和分歧。经讨论释疑后 ,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左师公曰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根据上下文 ,这几句话应是触龙在赵太后面前回忆当年太后送女儿嫁往燕国作王后的悲切场面。因为当时诸侯为利益而联姻 ,女人除非夫家国破或自己被废 ,否则是不能回娘家的。所以赵太后送女出嫁是带着永别的心态而来。关键是“持其踵”应作何理解 ?“…  相似文献   

13.
释“英”     
典籍中的“英”字,历来多解作“华”(花之古字)。如《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毛传:“英犹华也”①。《管子·禁藏》:“毋夭英”。旧题房玄龄注:“英,华也”。②。《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芙幡(纟丽)”。颜师古注:“英谓华”。③辞书多因之。对这种视英、华为一物、其义亦相等的治训,很少有人怀疑其准  相似文献   

14.
娘姨 吴方言中称女佣为娘姨。柴萼《梵天庐丛录·清末南北称谓》:“吴人普称女佣曰娘姨。”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她是一个女仆,上海叫娘姨,外国人叫阿妈。” 姨,其本义为妻的姐妹。《说文·女部》:“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尔雅·释亲》:“妻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7.
上声帮纽皓部小城口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踢》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上声平声入声去声并纽纸部谤纽支部帮纽昔部并纽置部另加形符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陈胜起义》改换形符躲开,避免。高祖尝辟吏。谈史记·张皿相列传》不辟死伤。《荀子。荣辱》保堡被披辟避古字作声符入声入声帮纽并纽昔部昔部辟阑子‘解蔽》. ·辟’入声帮纽 僻入声并纽《左传·昭公六年》 察上声帮纽 几一凛上声来纽昔部昔部寝部寝部 步 埠志》 薄 △志一》 布 ’△去声并纽暮部入声并纽铎部去声帮纽暮部 开垦开辟;消除、排除。农辟地。《商君书·弱…  相似文献   

18.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粗略一看似乎较为通达,但其中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