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很大相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其言论空间的空前扩大。众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自由性同样体现在通过网络传播言论信息的自由性。网络言论信息传播经历了从单纯转发传统媒体的言论信息到原创性地登载签约评论、特约评论和网友来稿,从借鉴传统媒体的言论传播到适应新的传播特点而日趋个性化的快速发展过程,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确立网络言论信息传播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言论,是电视机构的旗帜与喉舌,当它要引导观众理解其所传播信息的深层意义时,往往通过各种富于理性的言论达到教化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到电视新闻言论节目的本性所在:作为阐述信息深层意义的电视新闻言论节目,它应当是在新闻信息这个物质基础上,以理性的引申、哲理的思辨去阐述、评论信息某一方面的深层意义或价值,从而达到以“言”教化、以“论”示理的目的。电视新闻言论节目的理性传播乃为其本性之所在,这一点应该是电视新闻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识。中央电视台在为“焦点访谈”这个理想中的评论节目定位时有过4句话:“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机关报的言论工作,这本来是毫无疑义的事。但是,由于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又由于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不够,于是产生了一些湖涂观念。比如,对地报该不该加强言论的问题,就存在着“无用”、“无需”、“无为”的错误观念。因此,在谈及地报加强新闻言论时,我认为,地方党委及党报主要负责人丢掉错误观念,是加强新闻言论工作领导的关键。所谓“无用”,就是忽视言论在党报中的地位。认为“言论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有同志以为,新闻就是传播信息,就是报道客观事实,何须  相似文献   

4.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它不仅通过大量的新闻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而且还通过评论向受众展示丰富多采的信息世界。其中,报纸上的新闻小言论就像一支轻骑兵,它以短、新、快、实的专栏形象出现在报纸的第一版,不仅活跃了报纸的版面,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例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专栏、《解放日报》的《新世说》专栏以及《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专栏等等。这类新闻小言论由于它的群言性、微型化、形象感而倍受读者关注,也由于它的新闻性,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方面更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以信息观为基点,探讨信息在新闻小言论写作中的运用以及浸透着新闻信息的小言论在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柯斌  仇小达 《声屏世界》2000,(11):31-32
言论既是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反映,又强有力地引导着社会舆论。从写作的角度看,言论是作理念的表达,它的.社会意图是给读看,给听众听。从传播的角度看,言论舆论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传播过程中受众对言论所包含信息的接纳与认可。换言之,言论是否成功,取决于它的选题是否是受众关心的,它的说理是否通俗易懂,它的行是否短小  相似文献   

6.
姜迪飞 《新闻战线》2023,(23):89-90
上饶日报言论栏目“信江时评”有的放矢、快速发声,努力以鲜明的针对性让言论品牌更“实”,以突出的时效性让言论品牌更“亮”,以强大的引导力让言论品牌更“响”,并着力为打造言论品牌提供人才保障,就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徐锋 《新闻战线》2023,(4):62-64
在对主流媒体言论“劝服”效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体制机制”,从而完善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活动中不合时宜的方面,提升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效能。本文尝试从平台再造、流程再造、教育变革三方面,探寻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媒体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形式,加快了传播速度,便于言论的快速传播,有助于提升影响力和舆论监督效能.然而,网络媒体在推动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放大律师庭外言论的负面影响.律师庭外言论虽然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监督司法审判,但也存在泄露隐私、舆论干扰司法等风险,故而应当结合网络媒体特征,厘定媒体...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言论形态有别于其他媒体,但其走向成熟却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从宣读式评论、述多评少的隐性表达到今天意见信息的公共平台,电视新闻言论的变迁是传播工具进步、新闻理念革新和社会民主进程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离不开言论,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构成每天报纸版面的两大主要体裁。言论无论在报人和读者眼里都是神圣的,一向被称之为报纸的灵魂、版面的眼,言论的引导作用常常让受众在阅读时处在“聆听教诲”的地位,在一块反映职工业余生活的娱乐版上。言论的面孔应该怎样?特别值得我们去探讨。娱乐版言论的面貌:提供一个谈话的沙龙近几年来,不少报刊的言论都在刻意求新,力避老活、套话、空话,而使  相似文献   

11.
刘金凤 《新闻三昧》2006,(11):18-19
言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和舆论导向作用。言论的选题立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言论的新闻价值。为此,要想把小言论写得言简意赅,富有思想性和战斗力,言论的选题取材即找准问题至关重要.邓拓在《关于报纸的社论》中谈到:“社论的选题计划乃是所有选题计划中最重要的,它的完善与否将影响整个报纸宣传的政治效果。”邓拓同志一语道出了社论选题的重要性。同样,作为报纸评论体裁之一的小言论,它的选题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小言论作为报纸的“轻型武器”,由于它的“短小”、“战斗性强”及题材广泛、切中时弊而受到人们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非理性言论,主要是指网民参与网络议题讨论时的情绪化、过激性的观点与意见的表达,主要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通过博客、微博、播客、论坛、贴吧等传播载体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对个体或群体带来舆论压力,但多数情况下并不造成侵权或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当前,学术界对网络非理性言论大都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网络非理性言论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是网络传播向理性过渡的一个必然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说话,又代表人民大众说话。在广播诸语体中,广播言论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这种喉舌的功能。怎样加强广播言论呢?我认为,这里的“加强”,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加”,更应该表现在质上的“强”。广播言论的改革,也应该在“放开”、“搞活”上动脑筋,下功夫。“放开”,就是广开言路;“搞活”,就是不拘一格,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使听众很方便地辨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两千多年,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封建统治的制度文化。其中在社会的思想传播方面,统治阶级严加控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言论专制制度。本文从传播学视域探讨这一制度的思想源流、形成过程,着重论述儒家、墨家、法家的言论传播思想对封建言论专制制度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指出:“党的新闻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用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人民的各方面的意见和活动,及时地、准确地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它既说明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主要任务,又指出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大量的、准确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  相似文献   

17.
张斌 《新闻战线》2023,(11):87-88
新时代,主流媒体要在建构言论品牌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传播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环球人物》“思享”专栏,以时评和政论为抓手,发挥引导功能,提升言论价值;在角度、态度、温度上持续发力,展现言论魅力;深化文法探索,呈现精品言论,筑牢主流舆论价值高地。  相似文献   

18.
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改变着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本文旨在分析微博传播的特点,并阐述其对言论生态的影响。由于对微博的褒扬者众,对其信息传播的迅速、对管制的突破、信息的海量和多元、传播的便捷与互动、凝聚公民社会的力量、突发事件中对真相的追问等等,都有诸多论述,本文则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常态下的微博,归纳其传播的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言论足报刊杂志常用的一种说理性文体,它具有题小意深,富有针对性、启迪性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是报刊电台舆论宣传的一面旗帜,素有思想教育的“轻型”武器之称誉。 小言论一般是一事一议,阐明一两个道理或观点。笔者作为基层乡镇宣  相似文献   

20.
搞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若说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有人就不苟同了。其实,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实际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的创作源泉,就没有第二性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言论都是精神产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中的东西触动了你,你感受到了它,同时,又抓住了它,这就是发现。发现是创作的起点。作者对自己的发现,经过咀嚼消化,加进自己的认识,注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了作品。同时,“文运随时转,无日不趋新”。“时”决定“文”。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决定“文运”不断“趋新”。读者欣赏作品、阅读文章总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新”呢?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到生活中才能发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