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亚文化系统,其基于现代通信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网络空间(即赛伯空间)文化,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为生活其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巨大负面影响。面对赛伯空间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讨论了十个作为网络时代的课程改革基础的问题 :( 1 )当今课程改革需思考的四个基本假设 :关于时代特征的假设、关于教育目的的假设、关于儿童本性及学习机制的假设、关于知识价值的假设 ;( 2 )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对技术的依赖 ;( 3)信息技术是一种思想技艺 (mindcraft) :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 ,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 ;( 4)包含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学习文化 (基于赛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新文化 )、学习共同体 (learningcom munities) (交流和互动的团体 )、集体智能(collectivityintelligence) ;( 5 )虚拟现实的本质就在于共享和重建复杂性。 ( 6 )“马赛克”(mosaic)式或复眼式观察允许我们从许多角度综合一种强烈的视觉感知 ,使我们把镶嵌某一对象的环境连贯起来 ,从而使意义充满张力。 ( 7)比之以往的纸笔 (印本 )文化 ,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 (cybercul ture) ,更强调“视象素养 (visualliteracy)” ;( 8)我们面临一个透明性、即时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 ;( 9)对信息技术的两种误读 :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外在于信息技术的 ,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 ;( 1 0 )一切离开赛伯文化或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及课程改革框架都不过是建立在历  相似文献   

3.
赛伯人际管理: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理解赛伯人际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关联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赛伯人际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讨论了赛伯人际管理的根本指向,论述了赛伯人际管理的基本方略。文章试图为远程学习者通过赛伯人际管理提升学习力提供一种有益的理念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4.
钟慧敏 《现代教学》2006,(12):43-43
在电脑屏幕和互联网所构筑的“赛伯空间”里,人们通过形形色色的交流方式和工具共享着纷繁多姿的世界文化。在贯彻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效能,以创新的理念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新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自身的形态,而且还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本身。与此相应的电子媒介文化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样式,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并以此而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观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作为加拿大已故著名思想家麦克卢汉和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学术传人,戴瑞克·德科柯夫充分利用自己驾轻就熟的多学科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和科学的实地调查实验,对以电视、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虚拟现实和赛伯空间等为载体的电子媒介文化做了富有启迪性和创新性的考察,从而使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得以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赛伯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能够听到很多的新概念,“赛伯空间”(Cyberspace)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它不时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人们对它仍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早在1984年,移居加拿大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他著名的科幻三部曲小说里,新创了这个奇怪的术语——“赛伯空间”,他在小说里描述了反抗者英雄被派往由全球电脑网络构成的空间执行冒险任务,进入这个巨大空间,不需乘坐飞船火箭,只要在大脑神经植入插座,再接通电  相似文献   

7.
洪蓉 《高教论坛》2002,(6):76-77,107
当代大学生在“赛伯空间”中不仅要接受高科技本身的挑战,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接受以高科技为载体的“思想病毒”的挑战。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赛伯空间”,接受挑战。  相似文献   

8.
全球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趋势对现代人的能力素养 ,尤其是信息素养 ,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 ,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这就需要资源建设者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 ,有一个深入的思考 ,其中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信息的组织方式 ,赛伯空间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作业的概念和内容,已经退化为文化学科单方面的文化练习.而学生家庭作业几乎只剩有书面或口头文化学科作业一种形式.现行的普遍的作业概念的模糊和作业管理的偏废,已经构成了践行新的教育思想的消极因素.这既是长期笼罩教育阵地的"升学教育"的惯性作用也是教育者本身本能尽快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机制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素质,造就"全面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个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大教育的观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固然是“内涵相对稳定与窄小的”专业化概念 ,但更应是关涉着人类“生活样式”之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之编织的生活化概念。立足人类“生活样式”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编织的文化解读 ,将给我们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即文化的教育思考。这一思考 ,不单关涉到教育理念的设定、教育构成要素的文化解释 ,还将推进我们教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51-155
今天,视觉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化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的主流文化形态和大学生的时代变化,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把握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教育目标的关系,顺势而为;把视觉文化的非理性与以理性至上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相融合;以概念文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要结合视觉文化的主导性,创新出一种可视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公民、公民教育是发端于西方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特别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展,公民教育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天的公民教育不是特属于某一种文化、某一国家的专利性问题,而是超出最初的政治学领域,受到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专业学者们的重视。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在人格形态、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伦理蕴涵,这为我们深入分析公民教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互动虚拟文化出现的代表,网络文化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此进行了论述。本文从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对网络文化进行了概述,继而通过网络文化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两方面具体探讨了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阐述了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阐述国内几种对数学文化概念的诠释,向人们昭示数学的文化本质。数学文化的研究,对思考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赛伯艺术考     
1991年,科伊(AnnaCouey)提出新范畴“赛伯艺术”(cyberart),作为对伴随当代信息科技发展起来的多姿多彩的艺术类型的总称。它至少具备三重含义:一是体现赛伯主体性的艺术,二是将电子人当成描写对象的艺术,三是基于赛伯媒体的艺术。对于赛伯艺术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当代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把教师教育视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教育 教师教育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一方面是因为从后工业社会以来,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师培养机构——师范学校由于其封闭与滞后性,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该概念的提出也是基于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潮,把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在本质上,教师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师培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阐述一种较新的教育理论———吸引教育的概念、核心观念及操作因素 ,并分析其给我们的启示 ,拟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谚语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观把谚语看成是理论思维的产物,并且突出强调隐含在其中的普遍的微观认知的、泛文化的过程.空间合成是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它特别关注概念投射是一种在线的工作手段,其中心过程是概念合成.合成空间理论可以用于阐释谚语理解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为理解实时谚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谚语理解中,通过从概念域(可能是多个)和语境部分地补充结构来组成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朱明 《英语辅导》2008,(4):83-86
近年来,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以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合成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的三种认知整合运作过程即组合、完善、扩展,是概念整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形成新的概念的结构。"下课"本是一教育行业的常用词,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而成为一个新词。概念合成理论可以用来解析这一新词的概念如何由相应的旧词转变而成。  相似文献   

20.
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对于重新理解与阐释“教育”概念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他的符号概念我们可以延伸出“教育是一种符号传递及生成的活动”这一本质认识,他对于“普遍范畴”的划分、符号的三重划分(符号三分)等理论还引导我们对“教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内部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打开对“教育”认识的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