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这条道路是为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是指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这是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回望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这个理论形态的创造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研究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革命,确立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这是世界革命的维度;二是研究和吸收第二国际的唯物史观的思想成果,建构中国的革命史观,这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维度;三是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范式,这是中国史观变革的维度。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在这三个维度的张力中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唯物史观,进而推进了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史学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幸福中国的主人,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让老百姓生活的舒心,放心,安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家人深有  相似文献   

4.
段风华 《神州学人》2005,(11):14-15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点评处于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时,曾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如果狄更斯见证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他或许还会加上一句更令人兴奋的话:“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喻满意 《留学生》2014,(17):17-17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张国庆说,几年前的中国形象片的播放地点——纽约时报广场是美国非常核心的地区。这个宣传片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是善意;第二是展现中国的风采;第三其实也是展示中国的实力。这是中国赢得话语权、赢得良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当时播放宣传片的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事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中国的风光,我们的善良、友好,会加强西方人对中国这方面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人文,就是从爻号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能力和精神,并付诸实践。由爻号到文字到文章到文学到文化到文明,这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过程。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文的根本和基础;以业为未,这是中国人文的发展和升华;以文为末,这是中国人文的归宿和目的。一般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万人话,省万次思。特殊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独立的人格,三才的秉性;自由的思想,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在美国做过管理,在中国也做过管理。我发现管理中国员工与管理美国员工相比是很难的,因为价值观不同。在美国更多的是宣扬一种商业价值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业务关系;在中国,人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人性。中国的企业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它们需要规范和平台。目前很多中国的企业还很难做到这点。规范是中国企业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太个性化;但是在中国做管理,光有基本的管理理念是不够的,也需要一些个性化,这缘于中国文化。中国人最怕的是被感动,如果你感动了他,那么他会为你赴汤蹈火,这是中国人的性格。在美…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袁贵仁部长提出了“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有教无类,意指教育公平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意指教育个性化,这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终身学习,意指教育可持续性,这是我国全民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人成才,意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支撑。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梦”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利于“中国教育梦”助推“中国梦”,最终实现人人成才、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再论教育战略与教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的特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就最大的,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将中国农民安置在土地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件了不起的功业。小说创作从来没有终止对乡土中国的叙述,这也是三十年来当代中国文学最有成就的领域。但是,如何叙述这一历史,表达的不仅是作家眼中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这一历史变迁的情感态度,因此也隐含了他们的历史观。这不同的叙述或叙事,展现了乡土中国当下发展的不同状况,当然也表达了中国现代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卢建军 《教师》2012,(10):122-122
关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有过"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必须讲清楚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这是他们的"过";而中国又只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他们的"功"。  相似文献   

12.
刘钦源 《下一代》2014,(7):12-12
这些天,我一直陶醉于《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中。它仿佛让我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中徘徊。读了这本书,我不仅知道了中国以前受到的屈辱,还知道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中国梦。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两次决定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选择。历史的发展证明对这两次选择的不容怀疑、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于这两次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党和人民通过长期努力、付出多种代价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制度包含着多层次的内容,是一个十分严密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面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这一错误的历史观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研究应注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性,树立“中国中心观”。这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以蔡和森、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辟概括。这一概括科学正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早已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芳 《神州学人》2013,(4):16-17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民族教育”概念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民族教育”是一个囊括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概念,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只是其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由于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在教育方面必然具备同一性,这同一性就是教育上的中国特色。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及认识之时,必须对中国民族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成功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也是中国民族教育获得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近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革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要正确认识这两大历史任务或两个主题与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相似文献   

20.
莫言获得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新的文学里程碑,中国文学震撼了世界.在这之后,中国的文学作品将会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的优异之处,让国人和世界一同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