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吴红晓 《传媒》2013,(2):28-30
只要是将手机终端和数据(除语音之外)的传播应用融合在一起,就都是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终端就是媒体,媒体就是终端;二是手机媒体更多依赖手机平台运行;三是广义的手机媒体除了是全媒体还是多功能化的个人中枢,成品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因此,总结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状况,必须从智能手机终端、手机平台和应用、各种手机媒体形式的创新三大方面全面分析. 移动互联网占据主流,智能手机迅猛增长由于手机媒体内容和终端的不可分性,而且目前主流的手机媒体均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所以手机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数量,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情况,直接印证着手机媒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正>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通话工具存在的,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强,其通话之外的其他功能正在被有效地开发。因为区别通信和媒体的基本标准就是, 点对点传输即通信;点对面传输即媒体,只要点对面以快速扩张及快速影响的方式传播为特征的,就是媒体。所以手机电视的出现,可以说是手机从通话终端到媒体终端的飞跃。而现在拥有越来越多专业内容提供商的手机无线网络, 已初具这一功用。所谓“手机媒体”,是指基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信息终端。手机作为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介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化的过程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 手机最初只是移动通讯终端,全部功用就是拨打和接收电话.短信的出现使手机不但能收发语音,而且能收发文字,具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彩信的出现使手机可以同时收发图片、文字和音频,不但更全面地接近第一媒体,而且有了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三媒体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进化和裂变之后,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4.
当下,自媒体如破竹之势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种媒体的出现是建立在数据网络成熟发展的基础上的,它实现了媒体和群众互动的方式,可谓是一种为草根大众设计的舞台,人们可以做自己的导演,做自己的记者。人类传播历史上有三种传播媒体:第一种就是一些较传统的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第二种就是在互联网发展之后,手机和电脑大众化,人们利用手机媒体和互联网这些多媒体来传播信息;第三种就是本文说的自媒体。本文着重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媒体比较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10,(12):6-6
11月12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专门为高端智能手机和各种平板电脑量身打造的移动新媒体——光明云媒正式推出。据介绍。光明云媒完全由光明日报社自主研发,在3个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一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系国内首创;二是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实现了全媒体传播;三是与终端制造厂商深度合作,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发行推广渠道。  相似文献   

6.
<正>移动新媒体发展研究:移动终端媒体化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7.
何天洋 《新闻窗》2007,(5):82-83
按照一般通行的解释,手机电视就是以手机作为载体工具来接收播放电视节目等视频/音频信号。它是手机这一不断发展着的“第五媒体”载体刚开拓出来的一种新的业务功能,也有人将它看作数字电视从电视等固定终端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延伸。手机电视本世纪初最早出现于日本,目前在日、韩两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还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随着第三代手机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逐渐普及,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个性化、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第五媒体,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接近40%,中国的用户达到6.08亿,原因就是手机的特点:便捷性、私密性、跨界性等。我们特别看到,手机终端高速增长,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手机用户人数会超过7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媒体国家,特别是今年的1月份3G牌照正式发布,在09年整个市场会有一次高速的成长,当然成长的因素包括山寨机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176亿。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手机媒体化进程影响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内容整合;影响文化业态的创新;影响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提升.手机媒体化有利于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优化媒体结构,促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赵静 《新闻前哨》2006,(7):76-77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的道路上,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呈现着令人期待的前景。手机媒体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对接,手机正在从二种移动通讯终端逐渐演变为一种信息终端。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作为媒体具有更大优势:它比报纸更互动,比广播更自由,比电视更便携,比电脑互联网更普及。手机,能够带来的不仅是单向上网,最主要是带来双向互动,这正是传统媒体最需要的。通过手机,可以建立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也正因为有了手机,受众与媒体的互动参与更快更广更自由。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昕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在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正在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向传播媒介发展和渗透。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大众传媒”这一提法,笔者认为新兴的手机媒体是典型的“小众传媒”(或日分众传媒),原因正是基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得出的。  相似文献   

13.
手机媒体传播乱象的根本原因是把关不严,亟待逐步建立有效的把关机制。本文从监管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分析手机媒体把关机制,提出监管层面:明确监管主体,建立统一融合性法律体系;技术层面:针对虚假垃圾信息泛滥、手机涉黄、侵犯版权等问题提出技术方案;产业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健全手机媒体产业链,注重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4.
彩信媒体,俗称"彩信报",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协议,以手机彩信为介质,由媒体单位制作内容,经由移动运营商网络推送至用户手机终端的一种移动端媒体产品。  相似文献   

15.
《报刊之友》2011,(1):173-173
第五媒体并不遥远。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前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将第五媒体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咨询内容的媒介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报纸、杂志等“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和PC互联网“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6.
手机媒体是我国的新型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多媒体技术所导致的新闻传播全球化。因此.在此分析探讨手机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及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李俊 《新闻窗》2010,(1):42-43
手机媒体是一项文化产业 手机,近年来被业内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俗称“第五媒体”。手机媒体就是把报纸、电台、电视搬上手机。具体说.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手机报是以手机为终端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将新闻信息发送到手机上供手机用户阅读的一种媒体形式。手机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又称第五媒体。手机报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信息传递,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阅新闻信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信息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9.
赵莉 《新闻传播》2012,(2):132-133
手机,作为全球新广告形态和传播载体杰出的新媒体代表,是终端也是介质,更是信息反馈和扩散的集合,拥有巨大潜力的广告市场。然而新的手机时代的到来,其广告服务已愈来愈凸显出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和不足。针对我国手机广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和创新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在全球手机媒体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从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三个方面分析手机广告如何从受众需求出发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以手机移动终端形成的信息传播载体,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又一新兴媒体形式。由于其具有广泛受众基础,传播范围广、手法便捷、影响力大.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按照各类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则是“第五媒体”。认真研究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对于武警部队正确应对和予以稳妥处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