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武术产生于原始生产劳动和部落战争。由于祭祀和仪式的需要,从功利性向健身性转化。在其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规范,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健身体育。武术健身所追求的“阴阳和谐”、“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由此,更进一步确定了武术健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图文并茂”是明代传世拳经图谱的重要特征和知识表达方式。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展开研究。研究认为:①武术拳经图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并茂之理想,并在明代“礼下庶人”的社会背景下,以政治制衡、艺术熏染和文化互动为逻辑支点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文并茂格局。②其图文并茂实践不仅涵盖了因图图互构、文字点醒、图文互渗等内容而产生的“图文互文”,还包括由于图文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而形成的“图文缝隙”。作为明代拳经图谱 “图文并茂”实践的一体两面,“图文互文”和“图文缝隙”相互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的武术视觉景观。③立足“图像转向”视角,需重新审视明代拳经图谱中武技的视觉化保存,形象化呈现,神秘化赋魅的历史经验,旨在丰富拳谱研究的传统范式,反思“文贵图轻”的普遍观念,以期为当代武术图文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呼应当今“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4.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明晰“功夫”作“武术”词义的发展过程,为学界对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探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功夫”的词义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寻找和解析其“武术”义项产生的过程和理据。文章分析了“功”“夫”“工”“力”的造字本义和“功”“夫”的结合组词理据;整理“功夫”最早出现的两汉碑刻文献和书面文献资料语证,解析其早期词义;以时间为线索,搜集“功夫”从古至今的文献使用例证并对其用法和词义演化过程进行解读;最后,借助辞书和语料库,对“功夫”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分析,结合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发展解读“武术”义项产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功夫”向“武术”词义发展演变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功夫”在两汉和魏晋时期是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官方大型工程”,后被宗教引入,指为其教义而进行的“实践投入”和达到的“水平造诣”,进而可泛指任何技艺技能上的实践投入和水平造诣,在近代演化出“(中国)武术”义项,并由海内外华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国际交流等方式传播到国外,使得“Kung Fu(功夫)成为一个国际通用词语。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武术门派的产生及观念的形成进行述评,分析门派之争对“大武术观”产生阻滞的当代表现,提出对门派之争进行规避和淡化的调适策略.研究发现:武术门派及门派之争滥觞于儒家理学,门派之争将导致赤裸的追名逐利和武术珍贵资源的粗放开发.针对于此,规避门派之争应使狭隘门派观念放大到民族层面,淡化门派之争应在遵守文化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提高武术人境界.  相似文献   

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文化学和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打”与“不打”的二元认知形象进行了研究,意在澄清对中国武术能打形象的习惯性认知偏见,还原中国武术形象的本原。研究认为:对于武术形象的认知,“打”是民众对武术的习惯性认知,“能打”是武术的原初形象。然而武术外显的“打”并不是“为打而打”,而是“为不打而打”。武术的“打”是一种技击技术,“不打”是一种技艺境界。从“打”到“不打”,体现了武术从务实到务虚、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转变,同时也是武术艺术化追求所在。“不打”以“打”为原点,通过能“打”的假想和预设,塑造了拳理、拳法、拳势三位一体攻防技击表意的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入手,从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的教育性、武术的发展与“武术文化”的动力性、武术的国际化与“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武术学习与“武术文化”的激励性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重视“武术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筋斗”是中国毯子功的基本技艺。“筋斗”一词源自明代于慎行《榖山笔》揣拟的典故,认为“筋斗”源于“金斗”,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筋斗”一词有多种写法和念法,“筋斗”亦作“跟斗”、“斛斗”等,不一的字形,以及典故不明,皆表明了“筋斗”是一个谐音词。从语言的视角,“筋斗”一词源自于伊朗语汇,也透视出粟特文化的遗踪。  相似文献   

14.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舆地纪胜续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象之有没有著过记载北方各路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续编》?谭其骧认为没有。但以王象之自序为线索,从编排的次序、体例、政区名称、尊称宋为本朝四方面,分析明本《记纂渊海》卷17至卷25大量引用的《舆地纪胜》,则可确定它就是失传已久的记载北方各路的《舆地纪胜续编》。其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1235年前后。此书的史料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保存了宋代的邸报资料、宋人传记及大量的宋人佚诗。  相似文献   

16.
借职制度是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 ,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借职发生的条件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有很大的变化。从大量的明代档案“武职选簿”中有关借职的实例看 ,借职制度与其实际执行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往体育史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论述不够充分,很少论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的蹴鞠活动,特别是元、明时期的蹴鞠活动进行分析,从总体走向上为中国古代的足球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汉代是中国古代足球的辉煌时期,唐宋足球对抗性锐减,而表演性大增,元以后更趋鄙俗。这是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市井帮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培养奴性国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训》是一部由明朝徐皇后编撰,用以教化内宫众人以及大臣家眷的女教书籍。它十分重视儒家的积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积德行善、劝善向善的思想,是前代女教书中未曾明确阐释的内容之一。《内训》中的积善思想对明代女性教育及明清以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