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中关于硝酸氧化性实验,是用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气体,此实验笔者认为有如下缺点:①用试管做此实验生成的NO会立即与试管中氧气反应,学生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的气体。②NO是有毒的气体,用试管做此实验就需等到Cu片反应尽,气体才没有逸出的了,这样就严重地污染了教室的空气,对师生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有必要对此实验加以改进。1实验装置安装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2实验步骤及现象a.装入药品。在试管1中加入一小块CaCO3(够排尽空气即可,大约1g),气球中放入少许Na2O2(约两药匙…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教材中铜和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是分别在2支试管中进行的。利用教材上的装置和方法做该演示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NO气体的无色很难观察到;二是装置中的尾气不方便吸收,NO2和NO会部分逸出,污染环境,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教材演示实验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设计出这种微型化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3.
正在高一化学教材必修一有关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气体。为此,笔者经多次实验研究,对该实验作出如下改进。一、原实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由于试管内原有空气中的氧气未除去,实验产生的一氧化氮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二氧化氮,此时往往会看到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而无法观察到NO的颜色,同  相似文献   

4.
微量制取H_2S气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量法制H2 S ,必须在通风柜中进行 .由于学生人数多 ,通风柜数量少 ,常造成秩序混乱 ,且难免空气污染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微量制取 H2 S ,收到好的效果 .现以H2 S和AgNO3反应予以说明 ,方法如下 :  实验时将玻璃管连同试管 1插入试管 2溶液中 ,观察到试管 1底部有黑色物质生成时立即抽出玻璃管使反应停止 ,并将玻璃管放入一预先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 ,吸收管内残气 .用此装置可制取H2 ,CO2 等 .如果玻璃管中放铜丝 ,并且用玻璃棉堵口 ,试管 2中盛热浓H2 SO4,此装置可制取微量SO2 气体 .微量制取H_2S气体@许颂…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化学》(必修加选修)82页一个演示实验“乙二酸晶体受热分解”,笔者经多次实验,认为该装置问题较大,不能使实验成功进行。1主要原因1.1乙二酸晶体熔点为100.1℃,受热易熔化为液体,所以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而不应向下倾斜,否则熔化的液体会从试管口流出。1.2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不能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笔者将此时产生的气体导入少量蓝墨水,结果墨水褪色,证明此时气体中含有乙二酸蒸气,这时导入石灰水,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有CO2,因为乙二酸钙也是沉淀。1.3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为产物还有CO,会污…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50面[实验65],是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一氧化氮气体。这个实验有如下缺点:由于是用试管做此实验,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会立即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而得不到纯净的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却会看到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同时,氮的氧化物的逸出也会污染空气。所以,有必要对此实验加以改进。如设计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缺点。一、实验步骤和现象(1)取一直径约15cm~2cm、长约15cm的粗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在其两端配上插有细玻璃管的单孔胶塞。一端细玻…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材中硝酸盐的分解,书上列举了硝酸铜一例。将硝酸铜在酒精灯上加热分解,虽现象明显,但分解的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不利。为了使试验现象既明显,又不污染周围空气,本人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取一支薄壁小试管(或注射用过的安瓶),内装少量硝酸盐固体,将其开口向上在喷灯上加温,使口部玻璃融化收拢封严,趁封口处玻璃红热时,迅速将瓶底硝酸盐倾倒过来。这时,硝酸盐突受高温,立即可以看到该盐分解放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充满整个试管,效果非常明显,无有害气体污染。学生通过以上变化,对硝酸盐的成分有了最直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按初中物理第二册p.96的装置做该实验时,学生看到的仅是软木塞子被冲出,同时听到“嘭!”的响声(塞子塞得稍紧些),学生能想到的也仅是气体膨胀做了功,但是物体的热能减少,现象既看不到,教师也不易讲清,所以只能含含糊糊地过去,为此,笔者仅就原有实验器材和装置,在方法上做如下改进。第一步,先在试管内装1/3~1/2的热水(以减少加热时间),打开塞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沸腾后移去酒精灯。这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试管内沸腾汽泡的情况,其现  相似文献   

9.
丁烷是一种易液化的还原性气体 ,其密度比空气大 ,难溶于水。用市售丁烷做一系列的化学或物理实验 ,具有取气方便、操作简单、实验效果好等特点。现介绍如下 :1 做制取Fe(OH) 2 的保护气Fe(OH) 2 是一种白色的不溶性物质 ,因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难以观察到它的白色。若把新制的FeSO4溶液倒入试管中 ,在试管中通入丁烷气体至满。由于丁烷比空气密度大 ,因而试管中的丁烷不易外溢。把刚刚煮沸除氧的热NaOH浓溶液 (煮沸时间不低于 2分钟 )用滴管滴入试管中 (滴管应插在管口以下 ,以防液滴接触空气 ) ,会发现试管中有大量…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第二册讲述了乙炔水化制乙醛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学生作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作此实验,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乙炔的水化反应。实验简述如下: 一、装置及说明: 人为乙炔发生装置。分液漏斗B(或用滴液漏斗)中盛饱和食盐水。B口通过胶管与蒸馏烧瓶(或园底烧瓶、或大试管)相通,以防止产生的乙炔气体穿过B中的食盐水而逸出,确保乙炔气能通过洗液进入催化液。 C为洗气瓶。电石中含有少量的CaS、Ca_3P_2Ca_3As_2等杂质,与水反应生成H_2S、PH_3、AsH_3具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它们的存在会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笔者分别用过酸性(H_2SO_4)重铬酸钾  相似文献   

11.
做该实验前需自己动手做一个反应器,将两支试管在酒精喷灯上做成“Y”形。其装置和操作如下图:现象:装NaHCO3的一支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相似文献   

12.
实验与制作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师化学教材中用以说明浓、稀硝酸强氧化性的经典实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该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无污染,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1.实验装置(如图)。 2.实验步骤及现象: (1)铜与稀硝酸反应 ①在大试管中加1/3药匙碳酸钙粉末,然后慢慢加入10mL左右的稀硝酸,同时盖上插有玻璃管,玻璃管内插有铜丝的胶塞,但这时铜丝不和稀硝酸接触,试管内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用来除去大试管内的 空气,待大试管内无气泡生成时,抽动铜丝与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实验室中做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这两个实验时,分别把浓、稀硝酸倒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铜片来观察现象。这样操作,不仅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反应生成的NO2和NO气体直接排入空气中,严重污染环境,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和不污染空气,可以把课本中实验改进如下。一、所用仪器、试剂及实验装置仪器:试管,集气瓶,烧杯,玻璃弯管,打气球,硬质玻璃管。试剂:铜片,浓硝酸,稀硝酸,水,NaOH溶液。装置:二、实验步骤和现象1按图组装仪器并检验气密性。2向大试管中加入浓硝酸,再加入铜片,迅速塞上塞子。此时试管内产生…  相似文献   

14.
刘宜树  孟力 《化学教学》2000,(12):10-10
二氧化硫的制取与性质 (溶于水显酸性 ,氧化性 ,还原性和漂白性 )实验内容较多 ,如实验分开来做会有一系列不便之处 ,所以许多老师将其设计成组合实验。但组合实验也有它本身的问题 :1.实验装置繁琐 ,耗时较长 ;2 .气密性难以保证 ,易造成污染 ;3.药品用量太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实验进行改进 ,克服了组合实验的缺点 ,具体如下 :1 实验装置  1.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  2 .石蕊纸环  3 .品红溶液纸环  4 .KMnO4溶液纸环  5.Na2 S溶液纸环  6.Na2 SO3 H2 SO4(浓 )   2 实验步骤(1)取一支大试管 ,向试管内加入 1…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第48面的演示实验(3-1)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实验装置。在教学过程中,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在演示过程中易接受又形象,前后学生观察又清楚,确是一个结合教学实际的简易演示装置、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有几个不足之处,需待改进。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改进。1 实验装置 实验整体装置如图1所示。2 装置的改进 a.做一个固定试管的架子(在方塑料水槽中配有现成塑料架)。 b.将两支试管改用破底试管(要求试管底部不平整为好)。 c.分别在两支试管口上配两…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中钠的化合物演示实验: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比较CO2放出的多少及产生气体的剧烈程度.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有如下不足:①将固体粉末药品分别先装入气球中,在同时倒入试管的过程中,总有不少药品粘在气球和试管的内壁上,造成实验结果不具说服力以及实验有不整洁之感;②如果多位老师使用同一装置做此实验时,往往由于前面的老师做实验时将气球弄脏(反应剧烈时有溶液喷入了气球)甚至弄破,不得不换用新的气体,很不方便.③如果气球简单的套在试管口上,在气球膨胀的过程中时常有脱落的情况发生;④教材上笼统的介绍使用稀盐酸,有时浓度控制不当,两者反应都比较快,不易区分两者反应的剧烈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一、实验步骤1.按附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实验开始前,先在大试管中用排水法收集好一试管氧气,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备用。2.在平底烧瓶中收集一瓶 NO_2气体并用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时可以观察到烧瓶内充满红棕色的 NO_2气体。此时气球处于自然松弛状态。3.用注射器将水注入平底烧瓶内,轻轻摇动平底烧瓶,烧瓶内的红棕色消失,NO_2气体变为 NO 气体。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实验中,毒气的排放和处理,应引起实验教师的足够重视。为此,笔者对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学生实验二,乙烯制取的装置进行改进。原装置笔者感到有两点不足之处。亚.气流不平稳,火焰易熄灭。2.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没作处理,污染室内环境,影响师生身体健康。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改进,具体作法是: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中,加一个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便可达到提纯乙烯及除去污染气体的双重目的。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附图。2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试管倒入酒精…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第131页【实验6-2】是关于SO2漂白性的演示实验,其实验过程如图1。上述实验是在敞口装置中进行的,SO2容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不利于学生的健康,也无助于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为此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图2)。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①整个实验过程是在密封装置中进行的,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②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向SO2中滴入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成红色,气球鼓起来。试管冷却后溶液又褪色,气球变瘪了。由此可以说明SO2具有漂白性,而且其漂白机理…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按教材提供的方案,能观察到SO2气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效果也很明显,但该实验方案没有提供尾气吸收装置,实验操作时稍有迟缓,室内就会弥漫SO2的刺激性气味。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对大气环境有污染。有同行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增加了对尾气处理环节,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检验SO2性质装置中的气体仍未除去,实验完毕清洗仪器时,会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操作者也会受到伤害。提高此实验开出率的关键是解决气体发生装置中气体残留和尾气的吸收问题。因此笔者对此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再改进(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