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2011年高考结束,创历史最高的72.3%的高考录取率,本应让高考的社会关注度降低,然而,从各地传来的消息看,高考依旧引发着全社会的普遍焦虑。与此同时,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大学的生源危机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荆丽英 《大观周刊》2012,(39):219-219
2012年,河北省迎来新课标高考第一年,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我们的心。考前我们不断研讨今年高考历史将怎样考.考后我们分析怎样考的,现在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我们又将备战2013年高考。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各类媒体报道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尤其成为教育报道中的重中之重。关注高考无疑也就是关注百姓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而高考又是年年都有,也正因如此,做好高考报道就成了记们做好教育报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朝霞 《今传媒》2005,(7X):23-23
寒窗十载,花开六月,今年全国高考终于降下了帷幕。回眸广东主要报纸对高考三天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各报都注意把握舆论导向,为高考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1):45-47
一、媒体炒作的冷与热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考生、家长的头等大事。往往还未进入7月,考生和家长便如临大敌,而大大小小的媒体却如过节一般,早早搭起戏台,唱起了名目繁多的“高考经济”大戏,什么保健品、高考房、高考套餐、高考状员出高招、考前预测、考后分析,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怎的,今年媒体格外沉得住气,进了7月,也没见擦出多少火药味来。实在令人心里纳闷,媒体都忙着炒什么去啦?一日到网上溜达,见到一则消息,才恍然大悟。上面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呼吁各媒体“决不炒作高考”,因为“高考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为…  相似文献   

6.
王晓梅 《新闻窗》2006,(4):74-74
一年一度的高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今年年初开播的遵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广播,为体现“关注交通、服务大众”的频率宗旨,决定在今年高考期间,以高考学子为服务对象,通过电台的宣传,发起组织社会各界为高考学生奉献爱心,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高考报道是各媒体间展开竞争展现自己实力的重要机会,对于这个永不褪色的题材和话题,怎样做好相关的报道策划,是各家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高考前后,各种各样的高考报道铺天盖地,报道的优劣势也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9.
宋洁 《新闻知识》2005,(2):9-10
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文明,在现代社会,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待遇。据统计,现在同龄人中只有9%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高考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从满足百姓的知情权角度出发,媒体对有关高考这一广受关注的事件的报道应是正常和必要的。可近年来媒体对高考正常的报道逐渐演变成了过度的炒作。就在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终于对媒体作出了不许炒作高考的“禁令”。这足以引起媒体的反思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如果说有什么能牵动社会各界和各层民众的,非高考莫属。民意调查显示,高考已成“举国大考”,以致每年高考前后会出现交通管制、警车专送、公交挪站、飞机改线等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1.
报纸刊登的广告要客观真实4月10日北京某报刊登了“英才家教计划”推出的《’96高考重点解题分析》录像带广告(半个版),标题是:《中国著名的高考辅导老师,帮你考上理想大学》。该广告中称,掌握了高考重点难点解题技巧,就等于抓住了高分;只要把中国的一流高考...  相似文献   

12.
高考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然而,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新闻,人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媒体的高考报道中,频频出现失误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等原则,屡屡被践踏,媒体工作者专业素养缺失的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希望媒体不要炒作高考 教育部近日致函各新闻单位,希望媒体不要对高考进行炒作,要淡化高考宣传,特别是不要作各种考前的跟踪报道、考试的气氛渲染、考后的试卷分析以及出版各种形式的高考专刊、特刊。  教育部在给各新闻单位《关于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宣传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信函中提出,今年对考试现场情况的报道应以不影响考生正常答卷为前提;在全部科目的考试未结束前,不得在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布各科试题及答案。要确保高考答卷评阅、录取等工作场所的良好秩序,遵守有关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管理规定,未经许可…  相似文献   

14.
清金檀 《今传媒》2005,(6):21-21
6月7日上午8时28分,一辆警摩载着一位高考学生,一路警灯闪烁,连闻三红灯,风驰电掣般驶向位于成都市梁家巷的成都第八中学,“吱”地一声刹住车,就在离考场开考还有2分钟时间,成都高考学生林成杰被安全送达考点。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成都高考场点成都八中校门口(四川新闻网记6月7日报道)。  相似文献   

15.
时下已是六月,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变热。然而,在这个月份里却又一件事的热度明显超过了天气。这个“事”就是高考,随着去年高考日期的调整,六月就和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高考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意义的重大无须赘言,而高考之后,如何选择正确的对自己进行评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则是这个“意义”中的重中之重。这个选择中包括两个方面,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虽然这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考生的成绩自然区分,然而也离不了家长及考生自己审时度势,这一点在后的表现上尤为明显。考前夕,北京市教育科学院,IMAP教育研究院,天利信息网,搜狐教育频道等四家单位组织了一场考前咨询,名教育心理专家张贵良,就步入高校前的专业选择与广大考生家长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16.
高考分水岭的作用,实际上并不可虑,可虑的是全国统一高考这种看起来很公平的形式,背后隐藏着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起到从低阶层向高阶层过渡的桥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蒋宽蓉 《大观周刊》2012,(45):397-397
近年来,高考美术已经成为很多考生升大学的另一途径,很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专门培训去学习它。本文笔者分析一下高考美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谈谈一些经验想法,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每一年的数百万的高考考生中,除了考上的一部分学生外,对许多没考上普通高校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刺激或煎熬。高考之后怎么走,是他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我们看到,对高考,社会和媒体往往是一种时效性的关注,而这占数百万考生近一半的高考落榜生,往往在各普通高校招生的热况与考上学生的喜庆的相形之下,显得有些黯然。有的学生虽然高考之前就知道考上的希望不大,但一到了这个关头,也不免有很深的失落感。这些无论是分数相差不大还是相差很大的高考落榜生,往往在舆论视角之外,寻找着各自的出路。 其实,接受高等…  相似文献   

19.
翠萍 《图书与情报》2006,(1):126-127
2004年的南京教育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7月上旬,一家晚报记者刊出一篇《南京的“高考之痛”》,据说南京2004年高考录取比例列全省倒数第一(一个月后发现此消息有误),记者将此称为南京“高考之痛”。这一有倾向性的报道一下子就把市民“参与”的情绪煽动起来了。有报道引用学生、家长的话,纷纷指责教育局不抓升学率,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和高考无关的活动,耽误了学生的时间。顶不住民众压力的教育局终于不,得不“与时俱进”,做出了一个他们多年咬紧牙关都不肯做的事:星期六上午补课。  相似文献   

20.
在去年“高考”的第一天,深圳一位考生不慎将准考证遗留在出租车上,无法进入考场,考生和学校情急之下向正在进行高考现场报道的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新闻早班车》“听众短信平台”发出求助短信。直播间的主持人第一时间将这条短信进行直播报道,已开车前往其他地方载客的出租车司机听到这则消息后,在车上找到准考证,马上调转车头,把准考证送到该考生手中,考生得以及时进入考场。笔者认为,《新闻早班车》之所以能够把常态化的高考报道做得如此精彩,在于整组报道巧用了以下“新概念”:一是“民生新闻”概念——该组报道选取当天市民最关注的民生事件“高考”作为重点,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