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不同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讨在教育水平提高过程中教育收益率不增反降的深层原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心理资本这一影响因素引入到明瑟收益率模型之中,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教育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使用分位数回归的办法考察心理资本对不同收入分位点的教育收益率所造成影响的差距,可以发现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心理资本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统计指标和分位数计量回归方法,对我国城镇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收入差异、教育差异以及收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扩大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平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其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越小;“弱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显著高于“强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两轮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微观计量实证研究方法,基于教育选择的反事实选择框架,揭示了高校扩招政策与城镇劳动力大学教育溢价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通过基准回归估算出整体教育回报率由2007年的7.1%上升到2013年的9.1%,分教育层级回归揭示了大学教育收益率在扩招政策前后均高于高中教育阶段,但在利用工具变量法纠正了内生性偏估后,城镇劳动力的整体教育回报率由14.1%下降到了9.1%,而纠正了自选择偏差后,整体教育回报率则由2007年的5%上升到了2013年的10.7%;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现数据平衡后,通过平均处理效应估算出大学教育的年收益率由2007年的9.5%~9.75%上升到了2013年的11.425%~11.925%,验证了扩招政策并未降低城镇劳动力的大学教育溢价。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人力资本梯度升级至研究生教育层级,逐渐收敛由市场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引致的城镇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该群体的收入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分样本回归中引入z检验通过总样本和分样本回归,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男性和女性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婚姻状况、务工所在地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均有显著影响;第二,不论是总样本回归还是分样本回归,不论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教育层次回归,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性别间的收入差异不是由教育带来的;第三,从受教育层次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报率不是线性递增的,每提高一个教育层次,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都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CHNS2011的调查数据,利用加入地区、年龄、性别等控制变量后的明瑟方程,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着重就城乡总体教育收益率、城乡各教育阶段教育收益率及城乡各收入阶层教育收益率进行估算与比较。研究发现,教育收益率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但无大幅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并在城乡内部表现为明显的教育阶段性差异及阶层差异。教育收益率的城乡差异及城乡内部教育阶段性与阶层差异特征表明,教育扩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分配而不是教育收益率,但是影响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08年数据,对高等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基础的OLS回归发现,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个体收入,且提高幅度远大于整体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等阶段;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高等教育在不同收入分位点上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体现出比高收入群体更高的回报率,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显示,普通OLS估计方法对于高等教育回报率估计产生微弱的向下偏误,结合OB分解可以得出结论,即高等教育与家庭背景等个人特征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是相互抵消的,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造成的收入差异,成为打破阶层锁定、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分析结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作用的发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2年到2008年进行的6次全国性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高等教育扩张前后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其变化.在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差后,倾向得分匹配结果与反事实分析框架下的因果推断相一致.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回报率并不是呈均等化分布的,而是由不同的选择机制和收入预期所决定.那些原本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都普遍较低的从业者,其选择进入大学接受再教育的倾向性较高,而且一旦其选择进入就会获益最多.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宏观上,我国教育收益率在改革初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后逐步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赶上世界平均水平,新世纪以来回报率持续向上增长,目前已经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微观上,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不同工龄的人们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明显区别;农村高于城市;东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竞争性行业较垄断行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更高;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会比专科院校的毕业生高。  相似文献   

9.
教育收益率,衡量了个体从教育投资中获得的经济回报。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时期,合理估计教育收益率、正确把握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群体间差异,对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合理制定教育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优化个人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文期刊文献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研究进行的元分析发现,对于中国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估计结果在不同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首先,从1988年到2013年,教育收益率随年份的推移呈现递减的增长趋势;而高等教育收益率在2005年之前随时间增长,此后出现下降。其次,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存在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即城镇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再次,使用工具变量法的研究倾向于得到更高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最后,基于不同的数据库估计出的教育收益率存在差异。另外,发表偏误检验的结果则表明,中国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均存在显著的发表偏误,即回归结果越显著的研究越有可能被发表。因此,在分析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群体差异时,必须考虑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和可能存在的发表偏误。未来的中国教育收益率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和估计方法以更准确地识别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因果性影响,探究2012年之后教育收益率的最新变化趋势,持续关注教育收益率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积极开展估计教育质量收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既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扩张上,然而由于高教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现有文献对我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普遍偏低,与对世界其他同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基础教育扩张"政策作为工具变量,分析了1948—1965年间出生的农村户籍人口在不同生命节点的教育收益率,以此研究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扩张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住户收入数据库1995、2002和2007年农村数据的分析发现:1953—1961年出生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950年出生人群高出1.5年,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快于男性。受影响最大的1960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达到13.8%,而1951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仅为2.8%。虽然文革期间的教育扩张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但从之后的收益表现而言,即便控制了无法观察的能力影响,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回报率和非农务工收入回报率依然很高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暗含着教育扩张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以1995年数据为例,控制时间和其他可观测变量后教育扩张使得1953-1961年出生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1.1年,这意味着教育扩张使得该群体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2.4%,非农收入增加了15.5%。从长期来看,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缓解代际收入差距,是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扩展时期,我国的过度教育伴随着知识失业出现。过度教育在行业和地区上都表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这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条件下,不同行业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所致。随着时间推移,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用ORU模型估算发现,我国过度教育收益率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说明发生过度教育会使个人收入受到损失。在政策选择上,现阶段应按照渐进、适度的原则扩展教育规模;加大调控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过度教育高度集中在高收入行业和地区,导致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个人也需要理性投资教育,避免因过度教育的发生降低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3.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直接影响到个人教育决策和社会收入分配.有关教育回报率家庭背景差异的经验研究非常少,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以及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仍然会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库中劳动力市场样本,以父亲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度量家庭背景,本文分组回归不同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并且从更换代理变量、删除和拆分样本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最终证实了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教育回报率.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因素,教育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利用1988—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四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基于扩展的Mincer收入方程,估计经济改革以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发现,1988—2002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随经济改革推进而快速上升的态势,其后的五年间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过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而逐渐趋于下降。不同职业阶层、所有制部门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差异并没有明显缩减,而是呈波状起伏变化的趋势。由此,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职业阶层、不同所有制部门的收入差距,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等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激励作用,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素质,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其次,深化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放宽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减少阻断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的体制性壁垒,以提升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开放和发育程度,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的实地调研,研究了教育人力资本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民的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第二,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有所差异,且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高于农村;第三,居民的生活居住地区影响居民收入,且生活在中、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高于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第四,居民健康状况越好,则收入水平越高。最终提出,国家应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动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乡村教育振兴;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差异 ,分配要素的多元化及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种收入差距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 ,认真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回报率的预测以及绩效的评估通常要涉及到变量的分布问题,因为正态分布拥有特殊的数字特征,一般假设金融资产时间序列数据服从于正态分布。但是国外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正态分布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本文根据我国上海股票交易所的综合指数和深圳交易所的成分指数的数据,使用三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在不同的交收制度下分别对它们的日收益率、周收益率和月收益率做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指数的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月收益率在一定的阶段表现出正态特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分配要素的多元化及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种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认真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的Oaxaca-Blinder(RIF-OB)分解方法,研究了2005-2015年我国教育扩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扩张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扩张的要素构成效应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教育扩张的要素报酬效应降低了收入不平等。前者是因为高校扩招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后者则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我国教育回报率持续上升的势头从2005年左右停止并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高中和高等教育在收入的高分位处的溢价大幅下降。教育回报率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教育扩张带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市场化转型有所放缓。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张或可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