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八五年天津第二届全国手球训练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我国手球运动受欧洲的影响,目前尚保持通过外线的里外配合和突分打法的定位进攻。”纪要为我国手球阵地进攻战术所制定的发展方向是:“阵地进攻战术以发展外线攻击为中心,逐步使定位进攻结合到移动攻击和向移位进攻方向发展。”我国女子手球近几年进步较快,国家女队在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过良好的战绩,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面对欧洲高大队员的防守人墙,外线攻击力薄弱,进攻落位较死,战术单一,难以创造更多的攻击机会的问题。那么,经过近两年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篮球换位进攻是在篮球“8字”进攻法之后出现的移动进攻方法,它是现代篮球移动在第二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进攻队员位置变化无常,要求全面掌握中锋、前锋、后卫技术。换位进攻法在比赛中所见不多,为了适应未来篮球战术发展需要,简要阐述换位阵地进攻的发展进程和现代篮球换位进攻的战术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排球运动迅速发展,规则不断修改和拦网技术的加强,直接推动着进攻技战术的创新和改革。世界各强队都探索如何通过新的途径,突破对方拦网,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进攻战术的变化和发展,也不断促进防守战术的变化和发展。五十年代初期,进攻战术较简单,攻击力量不很强,防守战术多采用“心跟进”。六十年代进攻战术较前有了发展,防守战术随之而变化,很多队采用“马蹄形”和“边跟进”。七十年代随着拦网规则再次修改,进攻技战术向“高、快、变”方向发展,防守战术也由“边跟进”的死跟发展到“活跟”。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兰球进攻战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队采用了不同类型的移动进攻。我们在教学与训练中,按照移动进攻的原则,使用了一种进攻半场盯人的战术。动起来打为了加强动的意识,培养积极移动摆脱的习惯,首先要求“向球移动”: 一、马蹄形落位(图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表明、熟练运用战术已成为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对运动员的技、战术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篮球运动进攻战术是由哪些战术形式组成的。一般的认为是由快攻和逐步进攻(或阵地进攻)两大类。初期这两类战术是孤立的使用,在实际比赛中当快攻受阻后就转为前半场的阵地进攻。从现代篮球运动的开展来看进攻战术是由快攻,抢攻,固定配合和机动配合等几种形式组成。  相似文献   

6.
八○年全国训练工作会议探讨了手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并根据我国运动员所具有的反应灵敏、快速的特点,提出了向“勇、快、准、变”的技术风格方向发展,以实现手球运动尽早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当前国际手球运动的趋势是;技术全面精尖化、战术综合系统化、攻防平衡化、大个队员动作小个化,比赛中快攻次数多,质量高,阵地进攻战术成体系,结构合理,节  相似文献   

7.
谈篮球比赛中快攻战术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快攻是篮球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攻战术中最锐利的武器。由于快攻发动突然,攻击迅速,能给防守很大压力,并能争取主动权,达到较好的进攻效果。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则的变化以及篮球运动本身的规律等都决定了篮球运动向快速方向不断发展。结合比赛与训练实践,对产生快攻的因素;快攻战术的形式与结构;攻守原则和影响比赛快攻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1—3—1”队形移动进攻法的教学与训练移动进攻法是五人有组织有目的地配合行动,五人不停顿的移动、传球、空切、策应、推护、队员轮转换位,内外交换,在移动中创造攻击机会的一种既有固定移动路线,又无固定移动路线、灵活机动多变的战术。“1—3—1”队形移动进攻法是移动进攻法中的一种队形,双中锋上下站位进攻。80年代的篮球运动,由于攻击性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和运动员身体素质及个人技术不断提高,进攻战术围绕中锋固定战术配合少  相似文献   

9.
对篮球运动员移动进攻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篮球进攻发展趋势,提高移动进攻意识,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战术分析和经验总结,对实施移动进攻的必要条件、移动进攻的原则、战术实例和训练程序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现代篮球向高速度、高对抗、高空技术、高度灵活方向发展。进攻是向移动进攻发展。防守是向综合多变的攻击性防守演进。这就要求在青少年训练阶段对移动的训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认识。本文定在探讨青少年训练中关键的要素。以期提高青少年训练的水平。一、“移动”技术的认识移动是篮球运动中为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篮球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由各种形式的基础配合所组成,是稳定队员的心理状态,发挥身体训练水平,提高攻守技术运用效果的合理的组织体系。篮球战术是篮球运动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经历了“∞”字进攻和“换位进攻”两个时代,然后进入“移动进攻”的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新规则的修订,将对篮球技术、战术的发展与提高发生较大的影响,新的技术不断精湛,战术配合不断创新,使篮球比赛更加快速连贯、精彩激烈。由于球场的扩大和攻防“三分”的矛盾,促使各篮球队在提高个人攻防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集体的战术配合。对进攻中死打篮下或防守中缩小篮下等消极战术将起到抑制作用。现仅就如何组织进攻“区域联防”训练谈点看法。在一些指导篮球训练的书籍和有关资料中,关于‘阵地进攻人盯人防守’均有详细的说  相似文献   

13.
二、“早进攻”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全队要有积极的“早进攻”意识,掌握合理时机。2由快攻转入“早进攻”时,每个队员积极移动,合理落位,明确其职责与要求,人、球移动路线清楚有序,有主有次。3运用战术时,要快慢结合、内外结合、点面结合,保证战术行动的...  相似文献   

14.
篮球“固定配合”进攻战术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郑尚武  向渝 《体育学刊》2001,8(5):62-63
进一步界定了“固定配合”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阐述了这类进攻战术形式的结构特点以及基本配合方式,系统地对其相关战术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明确了它在阵地进攻战术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为弥补篮球进攻战术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上海女子手球队在2014-2015年期间三大赛事的进攻技战术运用情况,总结上海女子手球队进攻技战术特点,为队伍备战天津全运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女子手球队进攻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上海女子手球队总射门命中率有明显提高,且得分能力更为全面。(2)上海女子手球队的切入+底线得分比例、助攻得分比例、场均助攻等3项技术指标有一定提升。(3)战术A是上海女子手球队针对“6-0”防守阵型使用率最高、成功率最高的战术。战术G是上海女子手球队针对“3-2-1”防守阵型使用率最高、成功率最高的战术。结论:(1)上海女子手球队在阵地进攻得分方式上较为单一,建议在今后训练中强化冷射、侧身、低手、跑动等射门技术的合理运用,让射门技术达到全面均衡的发展。(2)上海女子手球队是一支以整体战术配合为主要攻击形式的技术性球队,针对不同的防守阵型采取针对性战术打法,但在整体战术进攻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个体的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代篮球比赛的特点之一是进攻强于防守。一个防守队员要守住一个进攻队员十分困难,为取得攻守平衡,那就势必要联合起来进行防守。曾经一度被人认为是“消极、落后”的联防,又在大型世界性比赛中被广泛地采用了。大家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打联防是向旧的战术回复,还是向新的战术发展?八十年代的对位联防与五十年代的区域联防有无质的变化? 在联防的发展过程中,否定的是站立式分区防守和消极移动的一面,而其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0 前言当前,纵观世界排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正朝向由单一的前排配合进攻发展到前后排配合的立体进攻方向发展。虽然,“后攻”战术已被世界男排诸强队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攻效果,然而,世界女排诸强队运用“后攻”战术还是在80年  相似文献   

18.
陈芳 《体育科技》2002,23(3):18-20
阐述了“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结构特点以及基本配合方式 ,系统地对其战术的组成原则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训练要求、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篮球运动水平,抓好后备力量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环。“移动进攻”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效果显著的进攻战术体系。对少年儿童进行“移动进攻”的训练,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提高战术意识。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将1972年以后出生的少年儿童组成“苗苗”女队。她们均未接触过篮球,而且是各区体校或市篮球传统学校选剩的学生。(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研究了美国  相似文献   

20.
第9届世界杯女排前六强队网上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健辉 《体育与科学》2004,25(4):56-58,6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第9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国队与前六强队比赛技术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主要是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心理素质稳定、失误少的结果。但是,中国女排网上实力与世界强队相比没有绝对优势。提示现代世界女排比赛朝着女子排球男子化和“速度排球”的方向发展。指出中国女排应进一步加强接发球的训练,以保证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运用,对拦网的判断和移动的速度进一步加强训练,不断提高拦网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