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闽台闽南族群民间舞蹈文化表达包含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相较于显型式样,隐型式样是相对稳定的式样,具有文化硬核的特征.虽然两岸闽南人在民间舞蹈的表层上有一些差异,但隐藏在两岸民众以身体实践的“七响”舞蹈动作和“七字一句”歌词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的硬核部分则有着很强的共同性.这种硬核共同性不仅是两岸闽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基础,更是维系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1,(5):21-26
华人自宋代下西洋,散居南海诸国港口各地,有文献可考者,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尤以闽南人居多。唐宋至明清时期南海交通贸易兴盛,福建沿海的舟子海商顺季风下南洋至马来西亚垦拓。随之而至的“月子”习俗作为闽南族群的乡族记忆,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生命礼俗的重要元素。福建闽南族群的饮食习俗、行为礼俗和习俗禁忌在当地传承与嬗变,彰显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塑造身份认同、促进与其他族群交流与融合、彰显闽南家族社会血缘伦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客家族谱中,存在宁化石壁和追随陈元光入闽两种祖源叙述模式,两种祖源叙述模式都代表了对中原正统的心理诉求,同时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这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正好反映了闽南特殊的族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传承闽南文化这一角度出发,从找准学前阶段内闽南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拓展学前阶段闽南文化教育内容、实施多样化的学前阶段闽南文化教育形式、造就一支从事学前阶段闽南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加强海峡两岸学前阶段闽南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诸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领域如何进行闽南文化教育等实践性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第一载体。研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应尽可能把讲闽南语的族群纳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及纳入该经济区的邻省有关地区看来,在属于闽南语系的族群中,有开展本区域学科研究且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地方学,主要是闽南的泉州学、粤东的潮州学和浙南的温州学。加强泉州学、潮州学、温州学协作研究,有助于拓展闽南文化生态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8.
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闽南族群源于中原,成于闽南,走向世界。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和"、"礼"、"义"、"易",打造"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包容力、统合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了英国少数族群教育政策的主流思想。英国少数族群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多元文化教育解读为单纯地提升少数族群儿童的教育成绩,20世纪80年代在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中强调消除种族主义,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关注深层的社会文化关系中认同的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英国多起骚乱的发生,英国政府宣告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失败,转而提倡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和英国共同价值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源同质,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阻碍发挥两地文缘纽带作用,促进经贸合作的因素。文章具体分析两地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利用两地共同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促进两地文化融合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它是闽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前泉州高职院校较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需着力加强传承意义宣传、理论研究、校园环境营造、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交流活动的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闽南,基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如何挖掘闽南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已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心之一。文章结合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就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及关键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闽南戏曲有三种基本文化功能:娱乐、交际和教育。其文化功能的内核,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土壤、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态环境。在闽南戏曲呈现出萎缩与消退态势之际,从泉州地区着眼,探究闽南戏曲生存的生态形式,重新审视闽南戏曲生存与传承的原生性根基,力求寻找一条与时俱进的传承之道。  相似文献   

17.
民族生态视角下的京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经近500年的繁衍生息,中国京族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京族民族文化最鲜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海滨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海洋少数民族特征。受区域多民族聚居、现代农业与渔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边贸互市交流等诸多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广西东兴京族各种生活场景中的饮食事像丰富多彩。近年来,东兴京族饮食文化资源面临着流失的危机,需实施政府主导下的整体保护、主动保护、开发保护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由于受民族性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农业发展水平、酿酒技术、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咂酒作为少数民族酒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西南几个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为例,简要介绍了咂酒的起源、制作、饮用习俗,分析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闽南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拼搏包容精神、重教兴学氛围、重视人格修养、爱国爱乡的传统观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开发闽南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又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为此,闽南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有意识地结合闽南文化并突出特色,同时积极构建闽南文化研究平台,推动闽南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