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乔金霞 《辅导员》2010,(22):42-42
在教学中,我们视优秀生为白璧微瑕,但瑕不掩玉;而"差生"则如玉璞,而我们却往往只见"璞",不见玉。所以"差生"更需关爱,"玉璞"急待雕琢。我们要"精心"雕,"细心"琢;"耐心"坚持,"三心"所奉献的是"爱","爱"之所到金石为开,由璞成玉,势所必然。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使我领悟并坚定了这种看法。那是一个初冬的傍晚,我和同事去人民医院看望一个病号,回来的路上,偶然间看到,  相似文献   

3.
1月13日 晴 谜面是"冲线",谜题要求猜一成语,其谜底是"争先恐后",此灯谜容易理解。如果把谜面改为"战栗",谜底也是"争先恐后",有的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原来,可这样解释:"战栗"的"战"是"争"之意思,排在"先";"栗"是"恐惧"之意,排在"后"。  相似文献   

4.
人们进行技术、学问和道德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以期提升和进步,叫作"切磋"。其实,"切磋"最初的意义是指一种工艺方法:加工兽骨为"切",加工象牙为"磋",加工玉为"琢",加工石为"磨"。《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将兽骨、象牙等自然材料加工成器物,是其功用、价值的一种提升,由此延伸到技术、学问和道德等领域的提升,也就很自然了。《论衡·量知》说:"骨曰切,象曰瑳(‘瑳'通‘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对这一点讲得很明白。"  相似文献   

5.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军 《上海教育》2014,(28):53-53
关于"起跑线"的争论、争议已经许久了。如果不是小心求证的话,可以说从21世纪开始,在我国就有这种说法,而每年到秋季,面临入学的日子,这样的情形还会再掀波澜。源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这场几乎无休止的"舌战",说来并不简单,直到今日还能"浮起",至少说明其不是普通的"浮萍"。为什么在理论上"屡战屡败",却可以在现实中所谓"金身不破",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向英雄学习始终是少先队工作的优良传统。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用英雄的精神引领,在学英雄活动中成长,这是英雄教育的本质。为此我校始终注重打造"英雄中队",希望"英雄中队"将先锋、英雄、模范、榜样这些光荣的字眼,树立成一个个红色路标,为少年儿童的人生导航。这里以"刘洋中队"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祼礼用玉考     
以对"瓒"之形制的判断为切入点,试图为先秦文献中常见的"玉瓒""圭瓒""璋瓒""玉鬯""鬯圭"等名称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对先秦祼礼中玉器的使用方式作出推测。  相似文献   

9.
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诡辩论和怀疑论。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一个事物、这一个事物",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庄子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不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詹天佑》是篇老课文,讲述了清朝末年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文中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一次,教学这篇课文,讲到这句话时,我请学生给"毅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学生有的说"坚决",有的说"坚定",还有的说"毫不犹豫"。我都一一板书。  相似文献   

12.
生态课堂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教学行为呢?尤其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授课,即如何把握在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一、教师的"讲"是自身主导功能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传统课堂中,强调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而忽视学生的"学",尤其是学生"自主地学",其核心是"学会",而非"会学".而生态课堂是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有人将作画分为"无理作画"、"依理作画"和"依情作画"三个阶段,认为儿童画、农民画等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基础训练的画为"无理作画",在系统美术训练理论指导下的绘画为"依理作画",而艺术家的表现性绘画为"依情作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划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划分其实是有着很大的误区,就是将绘画中的"理"与"情"截然分开。在中职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就认为:中职阶段的素描教学,就是将学生从"无理作画"阶段过渡到"依理作画"阶段,教学中重技术轻艺术、重再现轻表现的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4.
冯宏 《文教资料》2011,(3):79-8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妙音"的高度评价,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现实体现,不能诠释为"我并不期望音乐这样美妙"或者"音乐没有必要这样美妙",而且在对《论语》的经典解读中也多释为乐美而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5.
"预设"对应于"生成",尽管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设想,但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不尽相同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课堂上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常常会超出教师的主观臆测。当课堂中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时,如果教师能运用机智,直面"尴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将尴尬适时转变成五彩缤纷的"精彩",往往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朱向明 《生活教育》2012,(11):56-57
教语文的都知道,孩子习作水平的提高重在"指导",更贵在"讲评"。如何高效"讲评"呢?仁者见仁。近年来,我在"讲评"孩子习作时做了这样一些尝试——变枯燥的"就事讲事"为"就事讲故事",感觉效果不错,不妨晒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金原瞳的《裂舌》是属于"身体小说"中的一种,可命名为"身体改造小说",它与颓废主义关于身体的认识与描写一脉相承,并体现了当代社会中的自恋文化特征,受制于消费文化,缺乏正常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蒋鹏 《文教资料》2014,(36):173-174
"行李"一词,最初的使用是在《左传》之中,当时的词义为"外交使节",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行李"一词,逐渐发生意义的分化,并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意义,本文就"行李"一词的命名原则和词义衍生变化的角度试做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水木湛清华"在谢混《游西池》一诗中的词义、语境、主题及写作背景来分析,"湛"不同于"澄丽",而应是"沉没"之义,即傍晚时清光华彩隐没于水木中之意。圆明园中"湛清华轩"、"清华园"的命名是对该诗的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20.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