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豕涉河     
语出《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河。"故事链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擅长文学。孔子死后,子夏定居魏国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一年,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在卫国,子夏见一位学者正阅读史书。学者听说子夏来了,知道他是孔子的高足,  相似文献   

2.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3.
卜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由于卜子夏在儒学上的巨大影响,子夏设教的魏世家西河地区究竟在哪里,很受国学家的关注。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清代疑古主义盛行,学术界陆续对汾阳说和韩城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并提出了河南安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证的发现,有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翔实考证。考证发现《吕氏春秋》"子夏之晋"的记载,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处确在山西。而《史记魏世家》的史料能显示,卜子夏来晋之后早期在汾州一带活动,晚期失明之后迁往河津兼韩城一带定居,汾阳说和韩城说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老丘是中夏六帝都;浚仪、陈留①非老丘;老丘在雍丘,雍丘在今河南杞县.西河是晚夏四帝都;西河在邺东、禹河(东河)河西之观邑,在今河南汤阴,非东周河徙后之西河地.  相似文献   

5.
《昭明文选》第四十五卷目录:序上,第一篇即卜子夏《毛诗序》。唐成伯玙《毛诗指说》引昭明太子李贤说:“大序是子夏全制”。此“大序”即指《文选》之《毛诗序》。李贤所据,是东汉郑玄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引北周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案,郑玄《诗谱》已亡,唯序存,附《毛诗正义》中,不见此语。仅《毛诗·小雅·常棣正义》引《郑志·答张逸》曰:“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但是沈重却不引《郑志》,可能因为《诗谱》才是郑玄亲手写定的书。 可是郑玄没有摆出他所根据的资料。是有根据,或是出于推论?终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6.
晋国公室内乱频繁,造成卿大夫中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出现。“三家分晋”之后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少,他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魏文侯的礼贤变法,更为法家产生创造子条件,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楔机。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西河设官授徒从事教育实践,长达六七十年之久,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其中他的“学”与“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后世书院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1 在共同思想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民间的团体孔子弟子来自鲁(居多教)、卫(如子贡)、吴(如子路)、齐(如公冶长)、陈(如子张)(以上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楚(如子石;郑玄考证其为楚人)、宋(如司马牛;孔安国考证其为宋人)、秦(如子南;郑玄考证其为秦人)、晋(如子期;郑玄考证其为晋人)。从身份  相似文献   

9.
作为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直接继承者,子夏毕生致力于传播儒学,并把儒学与战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儒之西河学派,使儒学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整理六经,发明章句,促进了儒学传播,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后世书院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1 在共同思想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民间的团体孔子弟子来自鲁(居多教)、卫(如子贡)、吴(如子路)、齐(如公冶长)、陈(如子张)(以上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楚(如子石;郑玄考证其为楚人)、宋(如司马牛;孔安国考证其为宋人)、秦(如子南;郑玄考证其为秦人)、晋(如子期;郑玄考证其为晋人)。从身份看,贵者、贱者、富者、贫者都有。其年龄大小也不一致。如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子路小九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2.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3.
论《论语》的主要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提出郑玄说、程朱说和修正后的柳宗元说,是关于《论语》主要作者的三种主要观点,认为它们的基本分歧在于:(1)是孔子弟子还是再传弟子为《论语》作者的主体?(2)在《论语》创作过程中,是经历了群贤录写、主要人物编辑成书、曾门增补三个阶段,还是群贤录写、曾门编定两人阶段?为了论证弟子的参与广度,笔者考察了《论语》的重复章节;为了考证曾参死前《论语》是否成篇,考察了《学而篇》的成文时间。在肯定了弟子主体说和三阶段说的基础上,笔者力图通过建构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式来确定主要作者。经过几个参量形成的考证体系的量化结果,认为子贡、子夏、子张、子游、曾参是《论语》的主要作者,而他们正是《子张第十九》的纪言主体。这就发现,弟子志篇原是《论语》主要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孟之道最基本的东西是民本主义.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孔孟的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并没有被历代儒家所继承,但孔孟的许多光辉思想和宝贵品质却极大地影响着他们.  相似文献   

15.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郑玄在《毛诗谱》中提出美刺教化理论,在《毛诗》笺注中又反复申明君臣与贤妃美德对于化民成俗与治国的重要性,强调以礼仪、礼乐、礼法行教化,并以“五常”之教化民。通观《毛诗》谱、笺,具有鲜明而又系统的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左氏春秋》在三方面启发荀子(《乐论》)。首先,音乐贵平和。《左传》叙述以和为名的良医类比音乐与医药,晏婴主张主张调和五声令人心平德和;泠州鸠提出“和声”入耳藏心,反对乐音过度强弱。荀子亦重和亲、和敬、和顺。其次,音乐产生伦理政治效益。晋侯为言音乐稳定德性,士Wei强调“乐和”则可用。荀子洞察音乐中平可使人民谐协。第三,音乐披露国家境况,如吴国公子季札从《郑风》侧重男女琐事而正确预测郑国将亡。荀子主张“和乐而不流”,以“流”形容郑国音乐式的淫荡。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诗集传》对郑笺《毛诗.小雅》的有关篇什划分作了调整,对《毛诗》14篇诗的章句划分作了改变,体现了宋人的疑古精神,所作调整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从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元帝国的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宣政院在西藏地方上设置了宣慰司,同时,乌思藏本钦作为教主份地的首席官员,也成为元朝政府承认的正式地方官员,而且有时还可兼任宣慰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和灵活的多元化的治藏体制,为明清等朝对西藏的统治和管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