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序】笔记的特点,内容为"杂",形式为"散",故历代著录多入杂家与小说家。《隋志》入《风俗通义》于杂家,入《世说新语》于小说家。《宋志》入宋祁《笔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著录《笔记》三卷,即此书)于杂家,入释文莹《湘山野录》于小说。《四库全书总目》于杂家、小说家之下又分多属,如杂家类入《容斋随笔》于杂考之属,入《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2.
苗壮教授《笔记小说史》是高校古委会支持的“中国小说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以多年深厚扎实的积累,对笔记小说史进行了本质的多重概括。首先,该书是以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中国古人的小说理论为源头,适当联系当代的小说观,总结出笔记小  相似文献   

3.
《居易录谈》《居易续谈》最早见于《学海类编》“集余游览”类,为《学海类编》编者删削王士禛《居易录》《香祖笔记》内容后改易别名而成。《居易录》《香祖笔记》卷帙浩繁,《居易录谈》《居易续谈》对王士禛笔记作品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内容残缺不全、名称易致混淆、文字校勘不精等问题,对王士禛及清代笔记进行研究,应以《居易录》《香祖笔记》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编辑没有家     
编辑,人称杂家。“杂家”何意?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本说的是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今称编辑为杂家已失去其作为一个学派的意义,大概听到“杂家”时总会联想为“乱七八糟的家”、“五花八门的家”,或者象某些人所抬举的“万金油家”,反正不是名副其实的家。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美国作家伊根的长篇小说《恶棍来访》获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时代》杂志称其是“美国小说的新经典”。《纽约时报》形容这部小说是一部“普鲁斯特式的消逝、追悔、报复与爱”的实验性作品。这部小说获得如此荣誉,也并非突如其来,在摘得普利策奖之前,它就已经入选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十多家主流媒体的年度好书,并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  相似文献   

6.
《社会记录》是笔记、是小说,编辑、记者和阿丘都有些蒲松龄、纪晓岚的神韵.理想状态,《焦点访谈》监督政府,《社会记录》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8.
本书是一部介绍《诗经》里植物的笔记体读本,每种植物包含《诗经》原文、杂家题解、"我"注《诗经》、植物笔记、《诗经》注我五部分,既有诗篇背景、诗意解析,还有源流考证、植物性状和读诗感悟,图文并茂。读者不仅可以发现《诗经》里的植物之美,还能领略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活智慧和精神世界的多样与丰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石映照《古典音乐笔记》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对古典音乐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古典音乐家的信仰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希望能够以此为更多阅读《古典音乐笔记》的读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骆之恬 《出版史料》2004,(2):128-128
据毛炳汉主编的《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介绍:琼瑶,女,原名陈喆,1938年4月生,湖南衡阳人。9岁时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1949年随家去台湾,入台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6年级,后就读台北第二女子中学。16岁时,写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以小说主人公所写的五本笔记为主,用复杂的叙事结构、跳跃的时空转换及交错重复的部分内容打破传统小说模式,进而挖掘出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仰及审美形式的价值.该小说给予了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同时对文学作品的选取与出版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于斌  周文 《新闻与写作》2006,(11):18-19
在漫画界,常铁钧被誉为善于创新的漫画家。他是一名知识面宽、生活面广的杂家.潜心利用自己掌握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民俗底蕴,创作出大量的政治漫画和生活漫画。他在漫画创作中注重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树立起新品牌——《老戏新画》。其中《孟姜女哭长城》、《三娘教子》、《皇帝的新装》、《贵妃醉酒》一组漫画,于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展最高奖——“中国漫画金猴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李方方 《大观周刊》2011,(33):21-21
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家”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狱般的惨苦状态,鲁迅为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为没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和绝望,表现出了极度深广的忧愤和焦虑,这种家族文化一直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正是要详细解读《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揭示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玄中记》是地理博物志怪的代表作品,东晋郭璞编撰.此书文化价值虽高,然原帙亡佚多时.元代陶宗仪《说郛》,清代茆泮林《十种古逸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爽《汉学堂丛书》、叶德辉《郋园先生全书》,以及近代鲁迅《古小说钩沉》,大多从古注、笔记、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阙,创获颇多.笔者试图考察、比较上述六家辑本,以便在探讨特征、判其优劣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5.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至宋代才日臻成熟.流传至今的宋人笔记大约有500余种,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献价值.清代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37种宋人笔记.这些笔记多是旧本久佚或湮没不传者,或可补史传之阙、于考证有益者.此外,四库馆臣还对所辑宋人笔记做了大量的校证工作,为后人的深入整理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18.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总结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历史经验,集四部分类法之大成。本文通过对总目子部小说类的立类标准、收录范围及小说类与史部杂史类、子部杂家类的区分进行分析,探讨总目小说类的分类与当时学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总目对小说类的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黎海滨 《新闻前哨》2014,(9):103-103
《四十五岁才明白》(《前卫》杂志主编黎海滨著,2014年4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150篇散文(随笔).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越读越明白”为主题,收录了作者研读《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的心得体会;下卷以“越活越明白”为主题,收录了作者身处“不惑中年”的独特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