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多,报道题材则多聚焦冲突。这是报纸或记者主观故意的偏见作祟,还是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下意识行为,抑或是新闻操作的规律、手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成为胡锦涛访美期间一个有意味的插曲。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呼应海外分社报道,在北京连发三稿:《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利比里亚等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报道及分析点评。《纽约时报》历史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之中,其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及局势评论竟逾500篇,供稿的重量级记者、专家、学者等接连亮相。《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还因为对埃博拉  相似文献   

6.
呼涛 《对外大传播》2011,(10):44-45
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两篇报道分析点评,分别剖析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本期以法新社《上海外滩世博前重生》和新华社的《中国学校怒斥〈纽约时报〉黑客报道“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为实例,前一篇梳理了外媒给我们对外报道的一些启示,后一篇则就如何反击外媒不实报道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反垄断调查报道为例,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相关报道,探讨做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12.
《纽约时报》是继《泰晤士报》后产生的又一个世界性的著名媒体,有档案记录报的美誉。由于报道内容严肃,版面庄重,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是平面媒体的先锋,对美国及世界舆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创造历史,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这一历史性的着陆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尽管执行阿波罗任务的航天员们看见并绘制过月球背面,但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意味着首个航天器降落月球背面。《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称,中国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完成历史性的首次降落。《纽约时报》报道称,随着嫦娥四号航天器着落地球背面,中国开启太空探索新篇章。英国《卫报》就此事件做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6月以来,新华社国际部英文播发稿件中有262条被国际知名媒体和各国及地区最有影响力媒体采用,其中42条被诸如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彭博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样的国际知名媒体采用。经过梳理和分析,摸索到一些被外媒采用稿件的规律。结合这些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报道,不仅可以提高英文稿件的落地率,更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提高中国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报纸,以及见证了美国报业发展历程的百年老报,《纽约时报》在报头的左侧印有它的办报格言:"刊载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而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最值得付之于纸上的无疑是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尤其是自主策划的深度报道,这也是目前已经很难在《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印刷媒体上找到浅尝辄止的日常新闻报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始终追求新闻现场报道的时效性。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周报》紧密配合中国外文局应急领导小组的部署,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了原有选题报道方案,并派出两名记者前往四川灾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供应商谷歌今年初突然扬言要退出中国市场。因涉及中美关于互联网监管的分歧和谷歌遭遇黑客攻击等敏感问题,海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美国《纽约时报》2月19日“爆料”,称谷歌和其他美国公司受到的网络攻击可能与中国两所学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