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2.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充分激活文本张力,为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情境创设条件。而激活文本张力,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针对性解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解读。只有学生的思维顺利地进入文本,并找到文本的着力点,文本、生本互动才能成功,学生的学习才能进入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激活文本的张力,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建构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和文本的情节线索,让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状态,对文本的情节、人物以及思想情感等形成多元的、个性的认知、体验、感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解读文本内容,挖掘文本的思想、情感等,注重方法与策略,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相似文献   

6.
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本文以《第一次抱母亲》的两次教学为例,说明只有在具有相同经验,或者相同的情境时,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读书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带着审美乐趣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真正的进入"读书的境界",才有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体验,才能更进一步理解文本,自觉延伸文本,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而开设语文早读课更有效的实践这一点!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必不可少的补充与延续,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解读文本内容,挖掘文本的思想、情感等,注重方法与策略,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方式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标题、关键词、环境和想象等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生动。  相似文献   

10.
正演戏要"进入角色",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才能演好戏。学习语文也一样,也要"进入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在语文文本的角色当中,感受着文本的情感世界,才能学好语文。因此,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带着角色意识学语文,对语文教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带着角色意识学语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角色扮演,分配给学生角色的任务,学生会对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之旅,要想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唯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置于文章的情节中,这样,学生才能获取真实的内心体验。如何引导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振,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浓缩的深层内涵?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每一篇课文内在的感情支柱,更是朗读教学的生命线。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欲亲。只有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才能悟得透彻。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但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无法积极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朗读中。因此,在指导朗读时,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浓厚情境,  相似文献   

13.
赵青 《教学随笔》2016,(3):115-115
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之旅,要想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唯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置于文章的情节中,这样,学生才能获取真实的内心体验。如何引导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振,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浓缩的深层内涵?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浓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练习中走近文本,在实践中读活文本。  相似文献   

15.
预习对于学习而言,是极为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认真的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充分感知课文,课堂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并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用词,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象;要立足文本叙述,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要依托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的言语运用;要抓住文本矛盾,让学生感悟言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合课文《狼和鹿》一文的教学实例,我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把握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是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兴趣。可文本体现的是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与学生的阅读兴趣仍有一段距离。教师要努力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认同的桥梁,这样才能将文本内容引导到学生的心理层面上,让文本成为激发学生认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贾怡 《生活教育》2012,(8):61-63
英语学习最为直观的载体是文本材料,在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教材,带领学生导入文本;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学以致用,牵领学生走出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回归语文本色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细节往往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汉字魅力,让识字教学有"厚度";对比词语内涵,让词语教学有"深度";分析概括句子,让句子教学有"广度"。  相似文献   

20.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想象和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觉地进入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