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庾莉萍 《现代语文》2004,(11):20-20
在夏后期,朝廷很乱。大禹传位给长子启,启死后,传位给花花公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终于被东夷强大族属的有穷氏首领后羿废掉,世称“太康失国”。太康弟仲康为王,实际是一个傀儡,大权掌握在弈手中。仲康死后,弈索性赶走了仲康之子相,自立为王,号“有穷氏”,这便是史称的“夷弈代夏”。  相似文献   

2.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晶”对“品”说:“你们家难道没有装修?” “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丙”对“两”说:“你家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调侃     
《家教世界》2013,(11):48-48
“晶”对“品”说:你们家都没有装修喔? “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相似文献   

5.
“贫穷”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双音词,意思是“缺乏物质财产的状态;家境穷,没有什么财产”。  相似文献   

6.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园园,快点!‘快男’开始了!”“园园,这个帖子怎么点开?”听,“水”“火”表姐在叫我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许多好心的教师四处出击,疲于奔命;苦读的学生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同行们慨叹,语文书越教越厚,练习试卷越做越多,但仍然“尖子”拔不出,“一般生”没兴趣,“双差生”被“遗忘”。如何“培优补差”上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之友》2010,(3):26-26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向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人江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相似文献   

10.
一、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假如有一群富和尚,僧少粥多吃不完;另有一群穷和尚,僧多粥少吃不饱,这显然不公平。于是,县太爷决定从富者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者吃。可惜,这个桶是漏的,一桶粥到了和尚那里只剩大半桶,其余的都白白漏掉了。“漏桶原理”指的是,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损耗一部分,且富人向政府交税太多会降低投资积极性,有些人又因为可以白得救济不想努力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将下降。的确,公平与效率有时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忽视公平,贫富差距太大,也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  相似文献   

11.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2):109-109
问: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用“以为”还是“认为”?  相似文献   

12.
“多多益善”这个成语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直到今天。可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翻开字典,上面是这样解释的: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厌其多。是啊,对于“考试分数”来说,是“多多益善”;对于“朋友”来说,是“多多益善”;对于。好书”来说,是“多多益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所有的事情都多多益善吗?我的答案是:No!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1,(2):48-48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陈学江 《语文知识》2006,(10):21-21
在现代汉语中“贫穷”是一个词.指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缺乏。而在古汉语中“贫”和“穷”却有不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从“传统教育”时代过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我国的“双基”、“启发式”和“变式教学”就很宝贵),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走过许多弯路.回首过去,反思得失,我们在实践中究竟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学生不愿听课怎么办?成绩下滑了怎么办?两极分化怎么办?说到底,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7.
毛道生 《四川教育》2012,(10):44-44
“愈多的愈要给予,愈少的愈要拿走”,这句《马太福音》中的名言引发出来的“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内涵被称为“马太效应”。该效应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体现。例如,近期出现多起不让所谓“差生”上公开课的报道,有教师对“三无学生”骂道“你随时可以滚蛋”,  相似文献   

18.
您:你看,我身上有你的影子,就是比你多个“心眼”。 你:您说到哪去了?什么“心眼”不“心眼”的,我们俩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9.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马虎”与“马马虎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都用来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等. “马”和“虎”这两种哺乳动物,一属草食,一属肉食,也算得上是一对“仇敌”了。怎么会把它们的名号扯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