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见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面对中考的挑战,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比分大,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以达到熟练应考的水平呢?  相似文献   

2.
30年前,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作了这样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可见,教会学生主动学、自主学,这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然而,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只有通过教  相似文献   

4.
写诗文讲究意境,做学问有三境界,教学也有自己所要达到的境界。何谓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呢?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认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向往美好的情境”。要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抓住重点词语,激发学生想象,使情景得以再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动物过冬》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蚂蚁抬头一看,只见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小蚂蚁喊道:“啄木鸟,黄莺、燕子都到哪里去了?”在学生表演读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忽略了“抬头”和“喊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演没有到位。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自己感悟出这两点呢?我请了一名学生到台前当小蚂蚁,老师当啄木鸟,分角色表演。学生读了上文…  相似文献   

6.
我上了《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研究土壤》一课后,对“做”科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土壤》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综合运用前几课的知识和方法,且实践性很强的课。“做”科学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脑想,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策略,是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现结合《研究土壤》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做中启动探究教《研究土壤》一课前,我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动“手”到菜园里挖土壤,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言下之意,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需要教育者不懈努力地找寻适当的方法。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文仅仅是范例,要求学生运用范文中的知识去解决一类文章所出现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如何实现?本文尝试从图式理论出发来探究学习迁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谈到,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叶圣陶也认为教任何课,最终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任何教学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必然经历"导、学、教、练、评"五部曲。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为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复刊题辞: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题辞》言简意深,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无论对于语文教学、其  相似文献   

10.
所谓“自测自练”复习法,就是在复习时让学生仿造《练习册》中的单元练习和期中、期末等练习的样式,或仿造中考试题的样式,自己另给自己出测试题,并在自己出的题后附答案的复习方法。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一、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复习知识。我们老师都知道,要出好一套题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出题者必须要对所考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学生要想出好一套题,就必须一课一课地去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把从“生字词”到“主要句子、段落”及“思想内涵”等的所有环节都疏通一遍,这样就使学生系统地复习了知识。二、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课文重点、难点内…  相似文献   

11.
罗发群 《湖南教育》2004,(18):32-32
1.动作神态要幽默例如上“人的神经系统”一课,我倒拿着书认认真真地看,若有所思的样子,一言不发。学生感觉挺纳闷,提醒我说书拿倒了。我故意反驳:“你们以为我才三岁,到现在看书还不知道正反?只是我正着拿看不懂才倒着看的嘛!”这下子学生都跟样了,我紧接着说:“那好,请你们帮帮忙,试试倒过来你能看出什么?”学生开始倒着看,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最后他们兴奋地指出,人的神经像棵树,有树根、树枝和树梢。这样,“倒长的树”就把“人的神经系统”这堂课的几个知识点一下子解决了。2.发挥想像幽默“杠杆”一课,我首先抛出的问题是阿基米德的…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导课设计得好,就会迅速“激活”学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常见的导课方法。  相似文献   

13.
笔试之后不少教师常采用这样的“三部曲”:阅卷——评讲——订正,这个过程一般要隔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测试的基本功能——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不到保证,教师也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再者,学生因测试所带来的学习热情,也因为时间的原因由“热”变“冷”了,到最后只关心自己得了多少分,而不再去想为何会失去这些分。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标》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将“三部曲”改为“五部曲”,即讨论——评析——阅卷——反思——矫正。一、讨论学生交卷后,即笔试刚结束,学生最想知道自己做得是否正确,特别是一些稍…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2004,(4)
近来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课:确定了研究题目以后,没有让学生去操作材料,而是要他们在互联网上、在书本中、到专家那里去“收集信息”来解决要研究的问题。于是学生就忙着上网、翻书、找专家,忙过之后,结论找到了,“研究”自然也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5.
一位同学到一个差班去实习。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同学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一位同学上实习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  相似文献   

16.
《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一课,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介绍温度表的构造、制作原理、使用方法等问题时,学生都能较顺利地接受;但是,学生一接触到实际读数时,便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错误。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下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读数时,首先要区分此时的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有“0”刻度出现的自然好,没有“0”刻度出现的,就必须经过分析,再添上“0”,然后从零开始体温度表的液柱面方向数。具体操作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7.
杨正茂 《教育文汇》2012,(10):40-4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在“知、好、乐”这三层境界中,“乐”的境界最高。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  相似文献   

18.
说起写作文,有的老师也许觉得除了书上固定让写的几个文题外,再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实不然。生活中美的事物有许多,就看你能否去发现。今年一入秋,成群的瓢虫涌入教室。一天,语文课上,我发现几个学生不时向天花板上看 去,继而听见“你看,那边有”“那边也有”的小声议论,随即有更多的学生看着天花板。课堂一下乱了套。我刚想发火,可是又一想,这不正是一个好机会吗?于是我说:“大家先静静!你们了解这些瓢虫吗?”学生们摇头。“那好,我们捉几只一起观察一下吧!”就这样,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作文观察课,学生们兴…  相似文献   

19.
谈谈复习课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而且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计算复习课和应用题复习课的几种方法: 一、计算复习课 计算复习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的计算法则,能熟练、正确、迅速、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重点要放在掌握法则、提高能力上。其方法有:改错法、比较法、判断法、选择法等几种方法。 改错法,就是例举学生平时易错的例子,给学生自己批改,并让他们说出改正的理由,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能达到防止错误或少犯错误的目的。例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越来越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成为信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的"举一反三"便是它的雏形。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