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2018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共13场比赛的后排进攻战术运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女排后排进攻战术运用在总进攻次数中占比较低,同时不同场次之间在运用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后排进攻运用存在明显的实施人员、位置分布和打法特征,主要以朱婷六号位无掩护的后排进攻为主;同时,运用效果在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1号位的后排进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运用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等对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巴西女排、美国女排)比赛技战术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结论:中国女排在快攻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进攻效果比对手略好,但快攻方式过于单一;强攻和后排进攻及调整攻有改进与突破,但与巴西、美国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拦网方面与巴西、美国队的差距尤其明显.建议:中国女排应坚持快速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在快攻中大胆创新,使进攻手段更加丰富;在以后的训练及比赛中提高队员发球及拦网技战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巴黎奥运周期中外女排在第1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以轮次为切入点,对中意女排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从接发球阵型和拦防阵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外女排在总体扣球进攻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中国女排的扣球进攻效果与意大利女排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三轮4号位强攻和第四轮2号位快攻上;比赛中,在意大利女排的压迫性发球和针对性拦防双重压力下自身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导致中国女排在这两个轮次上的扣球进攻效果与其存在明显差距。研究认为,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大力跳发球时,中国女排应选择解放前排主攻手,改由后排主攻队员承担接发球任务并尝试采用4人接发球阵型;而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针对性拦防布局时,中国女排应更合理地选择进攻线路,通过多运用小球技术来增加对手的拦防难度,进而提高自身扣球进攻效果。  相似文献   

5.
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半决赛失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女排在29届奥运会半决赛上的实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发球的攻击性没有给对方造成太大威胁,且稳定性不高;强攻、快攻和后排攻均与对方存在较大差距;拦网也不及巴西女排。当务之急是提高中国女排的进攻能力,特别是提高战术攻的组成率,以进攻带防守,以防守促进攻。  相似文献   

6.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外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扣球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是以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高度与速度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技战术打法;进攻战术的总体运用效果十分理想,与其他各国相比扣死率较高且失误率低;后排攻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在强攻和快攻方面与巴西、美国等欧美强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中国女排应进一步加强对强攻能力的训练,尤其要努力丰富年轻队员的大赛阅历以保证其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在面对欧美强队时应努力提高一传到位率,并加强进攻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使各种快变战术能够在比赛中得到有效发挥,并尽量避免自身进攻方式及手段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7.
借27届奥运会浅论中国女排的进攻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女排 ,在国际大型比赛 ,所用进攻战术的实况 ,比赛的成绩 ,世界女排的现状及发展 ,针对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现状 ,存在问题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第27届奥运会中国女排进攻战术效果的剖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 2 7届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的进攻战术效果统计显示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中的强攻威力均低于俄罗斯、巴西、美国等强队 ,与世界一流水平队存在着明显差距。仅快攻战术的成功率稍高于俄、巴、美。中国女排亟待加强个人强攻手法变化 ,提高威慑力 ,须坚持全面、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 ,保持与发展其快攻战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排在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上的11场比赛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认为:①中国女排的发球、接发球和防守都存在问题。②中国女排在进攻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进攻结构不合理、个人和集体战术应用过于单一。③中国女排今后在调整队伍、配备场阵容和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影响进攻能力的3个主要因素:保证进攻点的多样化;合理分配每个进攻点的进攻比重;提高每个进攻点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运用VTS软件分析及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11场39局比赛的扣球技战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国女排各轮次技战术打法、进攻分布特点及非技术因素指标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比赛中主要以2、4号位强攻及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2、3号位快球及后排进攻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高快结合的技战术打法。中国女排整体扣球效果好,与其对手国相比进攻实力突出且优势明显。中国女排进攻点分布范围较广,且身高及网上高度优势十分突出,但在年龄及体重方面与欧美强队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中最强的是第3轮,第4和第5轮相对较强,但第6轮相对较弱。建议中国女排应继续发扬高度优势,进一步丰富扣球技战术打法;加强全队配合默契的程度,并努力提高进攻队员的个人扣球突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