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城市户籍居民中的农转非群体出身农村但获得了城市户籍,经历向上流动后兼具较高的阶层地位与强烈的进取精神。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比较农转非子女和城市子女的学业成就差异,以及其学业成就的生成机制,发现农转非父母的双重选择性特征使其子女较城市子女有学业优势,具体的作用机制是践行高教育期望与高资本投入的教育模式。其中较高阶层地位的教育影响主要由资本投入传导,强烈进取精神的学业效应则主要依托教育期望传递。本研究揭示了农转非父母向上流动会带来子女学业优势这一“流动的红利”,而进取精神则可能是父母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另一种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社会弱势阶层子女改善自身和家庭处境、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但教育领域出现的基础教育“贵族化”、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等,制约了教育选择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弱势阶层子女的上升流动。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加大对弱势阶层子女的教育补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不同家庭所处的阶层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不同;父母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毕业规划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化资本相对充足的家庭与外界接触面广,拥有较多的社会关系,因而能为子女获得与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5.
教育期望,是对未来所接受教育的类型、层次、规格、水平及质量的预料或预想。父母对子女在教育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期望。文章从学业及未来职业两个方面探讨黎族家庭对子女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6,(2):67-74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指出劳动阶层和中产阶层在子女的学业辅导、家校联系和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存在以中产阶层标准评判劳动阶层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倾向,通过将家长参与与子女学业成就的关联使"中产阶层式"家长参与合法化,并将劳动阶层较少参与子女教育归因为不重视子女教育及不懂教育子女,使劳动阶层家庭教育面临污名化危机。应该认识到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污名化危机,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进行价值澄清,通过方法论创新增进对真实的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理解,同时增加关于劳动阶层参与子女教育成功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基础教育“贵族化”、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等,制约了教育选择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弱势阶层子女的上升流动。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加大对弱势阶层子女的教育补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基础教育“贵族化”、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等,制约了教育选择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弱势阶层子女的上升流动。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加大对弱势阶层子女的教育补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100名被试的调查,问卷包括农民工对知识和教育的态度、亲属对知识和教育的态度、子女希望受教育的程度、对子女积极变化的期望程度就等四个因子,测量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表明: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父母、家庭收入、子女数目无显著性差异,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子女性别、子女学业成就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阶层基本处于社会的底层,当前其阶层有再生产的趋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民工子女的阶层再生产中起着助推的作用。农民工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地位获得机制时,家庭与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功能的限度,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1.
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是代际职业流动的早期特征,表现出青少年子代相对于父代职业的流动倾向。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对初中生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相对缺乏学校、朋辈以及家长的支持;随迁子女的代际流动性更强,相对而言更期望从事高于父代阶层的职业,比城市本地学生更“上进”;学校、朋辈和家长支持维度的多项因素影响着初中生职业期望的代际流动性。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对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之职业期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促进社会融入,培养新型市民;开展职业启蒙,塑造职业期望;加强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学业成就不单指学习成绩,还包括学业机会本身与工作搜寻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时间点动态考察了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机会获得和工作搜寻结果施加正向影响,对过程学业成就即学习成绩有着负向影响,阶层背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社会阶层拥有各类资本的巨大差异。高等教育扩招不能有效阻止阶层差距的扩大,相反,学业成就差异将阶层差异合法化,高等教育成为一种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对待各阶层文化、树立多元智能观和全面的学力观,教师应走向文化觉醒,成为转化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卢鉴策 《少年儿童研究》2024,(2):101-108+127
对弱势阶层子代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达成文化再生产目前存在两种解释路径:一是认为学校教育在专断性权力的指示下对内秉持文化专断的倾向,从而实现对弱势阶层子代的排斥;二是认为弱势阶层子代对学校教育表现出的“抵制”使其走向了自我淘汰。在中国现实的教育语境下,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文化为主的学校文化未必完全契合优势阶层的立场诉求,弱势阶层子代面对学校教育亦表现出更多的顺从而非对抗。本文将视角聚焦于个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洞察,为考察弱势阶层子代在学校中更为隐秘的文化再生产机制提供了不同于“专断—排斥”“抵制—淘汰”的另一种可能言说。唯有理解自我洞察到他者承认的视角转换,才能在“承认”的逻辑前提下实现对底层价值的关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指定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边缘且弱势的生活境遇之下,在一些成绩较差、中考无望的农民工子女中形成了娱乐与抵制并存的"反学校"生存逻辑。这些孩子最终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实现了阶层再生产。然而,要进一步挖掘教育与阶层再生产的关系,则不应将其生存逻辑置于群体层面理解,而应考虑农民工子女具体情境下的策略性选择。当不存在强烈的内群体意识时,这种"反学校"生存逻辑中蕴含的能动性也不具有改变阶层命运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社会阶层与教育的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由于父母职业和学历的不同,存在差异。拥有高学历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相同职业的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无论女孩还是男孩,父母都给予了同样高的教育期望。在不同地区,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对公办初中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为班委、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居住地周围情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因素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流动人口子女应主动融入校园生活;家庭应运用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公平。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家庭资本、父母教育期望对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探索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三个资本纬度在学前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根据以往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成果,引入父母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资本影响其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中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较小;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资本与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限制家庭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政府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权利;家庭应结合子女的能力形成恰当的远期与近期教育期望,并为教育期望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