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给我们的启迪袁韶莹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古代,劳动。生产、教育、科学、技术是几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那时...  相似文献   

2.
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祝家麟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分,以它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要不要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问题,在今天不会有否定的回答,问题在于如何去理解和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出现新技术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现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轨迹与现状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王庆玲空军第七飞行学院柏昕我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它既是高等学校一贯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有效途径,又是今天高校落实“科教兴...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提出后,理论界和高等教育界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讨论得最多最热烈的是如何执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执行这一方针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的背景,以及生产劳动的概念,明确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生产劳动教育的功能,以及高等教育贯彻这一方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马铭驰左健民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越来越密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成为联结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中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理论课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可以看到它的基本模式与途径是多样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与根本途径,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改造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尤其是劳动者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1])可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劳动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把它作为未来共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和实验”课题组(高教系统)共同发起组织的“全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南京举行。会议主要研讨了如下问题。 一、现代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发展 与会人员认为,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革命导师有  相似文献   

10.
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研讨会于5月8日至10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特点、意义,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对策、措施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关于广东省高等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咨询方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特点、意义是什么?一些同志认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思想,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必然规律,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对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重性王绍海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2.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教育规律。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了彻底变革,使之臻于完善乃至成熟的境地,成为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与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有其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内容要紧跟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要多样化;教育要与现代社会新的生产技术手段相结合。重新审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对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地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王金华,张星平,徐爱国,陈长盛,李志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学生社...  相似文献   

15.
顺境条件下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彭玉琨章杰许国学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对这一原理作了科学的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正确方向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重申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简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更广泛的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见解。多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将面临更加迅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都是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育得更加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也将更加完善。这些变革和进步,都有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新世纪的发展也将赋予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内涵,我们要在贯彻实施中不断地探索、认识,使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一、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本文就这一命题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以及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而言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中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原始社会的教育溶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教育下一代,青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学会生存.这时没有出现学校,当然也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正规教育,或者说教育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教育与生产劳动是一种天然的结合形态.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科学性早已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所证明。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 ,社会进步的步伐日益加快 ,教劳结合也向更高的层次、水平上跨进。即在高等教育领域 ,凭借其在科技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呈现出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为媒介的高移化趋势 ,尤其在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结合得日益广泛与深入。在此意义上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 ,发展办学的新模式 ,不失为高等学校增强社会适应性 ,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较为明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