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翻译图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从汉代开始就翻译图书,当时以译梵文佛经为主,自明代开始较多地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图书,从而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清代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出版图书,对外国文化采取排斥、封闭政策。以致有的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境外的马六甲等地编辑、翻译、出版中文书刊。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曾在马六甲从事翻  相似文献   

2.
《信使》月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主要刊物,已有40多年历史,用35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该刊以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已任,在全世界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欢迎。1978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时,确定在我国翻译出版《信使》杂志。经过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李善兰等人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主要经历和翻译内容,分析了翻译《几何原本》等书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并提出了李善兰等人的翻译活动给当代翻译出版界的启示:注重培养翻译出版复合型人才,创建翻译出版精品科技书籍的激励机制,消除我国科技书籍在国外出版传播中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4.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经世致用思想与翻译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波 《编辑之友》2005,(6):76-78
晚清的翻译出版是我国出版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这次高潮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出版、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出版不同,它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写照.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在国家深陷危难之际,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吸收西方文化经世致用思想,从而使晚清的翻译出版选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78年1月正式建社,是由上海各出版单位(主要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翻译部门组成,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单位,以翻译、编辑出版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专著、外汉词典、外语参考读物、外语教学用书、外国文化生活书籍及其音像制品等为专业。该社成立至今,已出版各类读物2100余种,印数在  相似文献   

7.
翻译出版活动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翻译出版了数百种西方科技、文化书籍,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对开启民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套系统全面地反映新中国出版行政领导部门负责同志论出版工作的言论专集《中国出版论丛》的编纂计划已初步拟定,约10卷左右,于两年内由中国书籍出版社陆续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图书已成为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总结、研究40多年来出版工作的规律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高,是当前出版科研工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国翻译出版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的数量日渐增多。这对于我国人民扩大视野,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这些著作,大多数出版单位在出书前都进行了严肃认真的鉴别和挑选;不少书籍的出版说明、前言或后记,对书的内容和作者简况作了一定的评述。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的同志,还积极撰写和发表了一些评介性、批判性的文章和专著。但是,相比之下,对于这类著作还是翻译出版得多,研究评论得少,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工作做得很不够。有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将于今年七月出版《信使》月刊中文版。该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种知识性普及刊物,主要介绍当前世界教育、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动态,交流有关的知识。该刊已有三十二年历史,用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内容丰富,选题多样,文字活泼,图文并茂。《信使》中文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出版,国内由北京报刊发行局发行;创刊号侧重在介绍、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与培养人材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内容有:一、科学与技术: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二、发展的十二个“必须”;三、贫富悬殊日益扩大——九亿人生活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我国开始出版汉译农业书籍,其特点包括:清政府和官员支持农书出版;农书主要来自日本;中方和外方翻译出版的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翻译方式包括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和单独翻译;农书的翻译多为辑译或撰译;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各个方面,但以教科书居多。  相似文献   

12.
《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翻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以下称<书籍>),感到该书颇值得编辑们一读.前几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过译著<编辑人的世界>,被我国许多出版社作为编辑的必备参考书.原因是此书被誉为"美国四十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笔者认为<书籍>并不比<编辑人的世界>逊色.  相似文献   

13.
学科普     
党和政府自五十年代就宣传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这可以从当时许多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籍弓似为证。 我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翻译工作之后,经常利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给《科学画报》、《科学大众》、《化学世界》、《电世界》等  相似文献   

14.
卢岩  王雪飞 《出版广角》2013,(23):60-61
书籍设计象征着一种民族文化,它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影响力。在我们进行书籍设计时用到的每一个传统元素都并不简单,他们都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文化象征与文化积淀。书籍的出版设计是一门艺术,某种程度上来说,书籍设计的好坏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如今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日趋国际化,要想在我国现代书籍出版和设计当中体现出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国内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翻译作为出版"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化解了文化交流的语言隔阂,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翻译也是制约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因素。当前,深刻分析翻译与出版"走出去"的关系,找准出版"走出去"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一步厘清破解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翻译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已成为出版界、翻译界和文化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我国的图书出版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2003年我国共出书19万余种,再创历史新高。但若比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出版发展观,一方面使出版业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使出版业发展本身更绿色,更可持续。科学的出版发展观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遵循”。“一个中心”即以人为中心。人是手段,更是目的。科学的出版发展观首先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  相似文献   

17.
何娅 《编辑学刊》2004,(1):57-60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繁荣.自从1992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图书的版权贸易可谓是一路凯歌、形势喜人,翻译事业亦借此东风,有了量上的飞速发展.据悉,年出版翻译品种已逾万种.目前的翻译引进图书在我国图书出版业中占很大分量,每年引进的翻译作品七千余种,占每年出版新书的十分之一,而这些翻译作品在整个图书出版市场中所占份额就更大了.这些翻译图书沟通了我国学术界、文化界与世界的联系,也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域,促进了文化、科技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出版社以高质量的翻译作品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  相似文献   

18.
1999年第1期《中国出版》刊载的杨金荣先生的“编校的‘边际地带’”一文 ,读后很受启发。杨文侧重著作稿 ,我想就翻译稿编校工作中遇到的人地名翻译的情况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人地名标准化问题翻译稿中人地名随处可见 ,如何翻译是一个大问题。译者往往不很重视这个问题 ,因而译名相当混乱。我们在编校工作中应予以充分注意。我们知道 ,外国地名译写正确、统一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工作 ,也关系到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为此 ,中国地名委员会曾商请新华社、总参测绘局、海司航保部、测绘研究所、地图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19.
图书是提高人民政治思想的有力武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出版工作推到我党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重要性。出版工作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一个国家图书出版工作发展的程度,是这个国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等外国人和中国知识界人士,成为翻译出版西方法学书籍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汉译法学出版领域整体呈现书籍数量多且主题丰富、出版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均衡、出版机构类型众多、出版活动与时局走向紧密相连、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汉译法学书籍大量出版,助推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