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十年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世界各地。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伴随着中国十年间的崛起和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解读孔子学院,有些甚至戴着"有色眼镜"试图遏制孔子学院的发展。本文选取世界著名数据库Lexis Nexis收录的2004-2014年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分析当前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有助于提升赣鄱文化的传播效能。该文基于孔子学院的视角,赣鄱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孔子学院的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依托品牌孔子学院传播赣鄱文化的意识未树立、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从问题出发,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应该在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内容契合点4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孔子国学智慧影响历久弥新,思想传播启蒙世界。孔子学院建立秉承孔子思想和谐理念,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哲理内涵,通过向海外国家推广汉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促进人文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势“汉语热”助力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作为友谊和平的使者,在增进各国人民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巩固文化传播成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该文首先介绍了孔子学院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途径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中国已在全球建立了四百多所孔子学院,发展极其迅速,但因各国文化背景、接纳程度不同,孔子学院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针对这一跨文化冲突,本文以芝加哥大学终止与孔子学院合作关系为主题,通过Yahoo News搜索到9月25日至10月15日8篇相关新闻,并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CDA)研究新闻文本,发现美国对此新闻报道的几个显著特征:1)新闻图式以交代事情背景为主,但指向意义明显;2)多引述他人言语和例证,较为客观,但叙述角度单一;3)措辞意义对比鲜明;4)政治联想思维突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中国在世界范围布局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9月3日,由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和中国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创办的马第一家孔子学院在斯科普里成立,至此拉开了我国孔子学院文化外交的序幕。同年,美国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在现有中国文化外交模式下,孔子学院以阵地化的形式在境外各地扎根下来,成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发展进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开展品牌文化传播活动,讲好中国企业品牌故事,深刻影响着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精神的情感认知和心理认同。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有力促进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行为让世界读懂中国企业,理解认同中国。以“范式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传播中形成的品牌传播范式、公共外交范式、跨文化融合范式、国际传播范式等四种范式,初步形成了针对中国企业全球传播范式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开始,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先后成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立,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世界面前,使各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孔子学院是在受到世界其它国家设立的驻外文化机构的启发,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设立的,这样可以扬弃国际上已有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管理机制和传播战略,突显出出孔子学院的中国特色。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正>截至2015年底,全球已有500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109所,是全球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但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的"签证事件"和2014年的"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事件"对孔子学院在美国及全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2004-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特征出发,针对新近成立的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何进行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三种典型路径: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如重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向世界,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和全球叙事有机结合;二是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如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扎根湾区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对话交流拓展国际传播;三是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对标全球城市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和历史的全球传播。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城市国际传播的单一路径,而是城市国际传播的复合路径。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世界各国汉语学习不断升温。2004年,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其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从2006年开始,孔子学院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12月1日,全世界各地15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出现迎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并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成为中国与世界一起构  相似文献   

11.
泰国影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给中国的受众带来了不同的议题讨论,传播媒介通过设置议程进行文化解码,但在传播中常会出现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和受众对泰国影视剧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及报道原因为切入点,探究此类跨文化传播方式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的泰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我国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启示。将单一化的议题转化为多元化议题进行解码,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学院是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在海外的表现形式。孔子学院的设立及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传播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平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运营机制,走产业化道路.这种良性机制将积极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正赵月枝系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最近,我们专访了赵月枝教授,请她从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的宏观框架出发,对"对  相似文献   

14.
谢稚  孙茜 《对外大传播》2013,(12):35-37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间接传播和直接传播决定文化差异对受众接受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和受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文化干扰的强度。本文通过对中英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BBC版和CCTV版)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孔子学院基本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了多个要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发展带来不少障碍,但却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了新契机,如孔子学院办学性质、定位和模式的适时转变,中医药文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就,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间形成有机的“契合”。面对大变局,孔子学院需要通过全方位创新办学模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积极“拥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营造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因素,这不但可以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还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需要有创新性思维,更好发挥"走出去"企业和商人的传播潜力,在加强大众传播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一个以跨媒体、全媒体为特征的微传播时代,"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要适应传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19.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世杰应本刊之邀,撰写了此文。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跨国际传播。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专著,主编了《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主译了《世界文化报告》(1998)、《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只有积累了众多微观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外有别、外外有别才可能不再是我们的直觉认识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决策者的育力措施,加强支持这个学科发展的力度,也需要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们进行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本刊编者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值得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特别是处于传播领导岗位的决策者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