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洋节”登陆中国,这给我们的传统节日带来了冲击,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洋节”的论争。在中西方文化不对等交流的社会现实中,这将直接影响到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影响民族的命运与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视总比回避更有益,对“洋节”论争的实质进行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了“洋节”现象的社会成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2.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有的人甚至因为年轻人对洋节的过于热情而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本文拟对文化能否侵略、怎样面对外来“文化侵略”以及如何保护、发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洋节和土节     
准确概括是本文成功的关键。对洋节和土节的区别概括为“情”与“礼”的区别,这不仅解释了“洋节热”的原因,也辩证地展示了“土节将走出国门”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2月14日,情人节。想必大家对这个从西方传来的洋节早就不陌生了吧。我想借着这个“节日”,讲一点跟“爱”有关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伴随全球化的浪潮,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代表的西方洋节以其"时尚、娱乐、狂欢、人性"等时代特征,借助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传入中国,很快赢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和追捧。西方洋节在中国的盛行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丰富和繁荣中国节日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刺激消费、繁荣商业;调节民众生活、缓解生活压力。对于西方洋节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文化现象,只有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对待西方洋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许多“洋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同学们纷纷提起南瓜灯,挥舞仙女棒。相互赠送圣诞礼物。相比“洋节”的热闹红火.我们国家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则有些悄然落寞。  相似文献   

7.
愚人节搞怪、万圣节制作南瓜灯、圣诞节装点圣诞树......洋节已走进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或成为谈资,或付诸行动。过洋节背后的行为动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洋节的盛行,给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怎样的思考?含蓄的国人需要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  相似文献   

8.
【专题阐释】不知道中国人过圣诞节是源于何时,但闪闪发亮的圣诞树、红衣红帽的圣诞老人、精美的圣诞礼物赢得了年轻人狂热的追捧,圣诞节成了中国的狂欢节。"洋节东进"引起了文化恐慌,于是"抵制洋节"的呼声此起彼伏。如果我们以包容吸收的心态来看待这种现象,以理性和辩证的态度对待"洋节",我们就能看到狂欢  相似文献   

9.
2005年新年,我们在成都市部分中学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随机调查,半数中学生喜欢过"中国节",其余一半喜欢过"洋节"。对中国节日,除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外,对"七夕"、"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却很热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不能很好地享受"中国节"带来的快乐呢?在本期的《青春视线》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节"!  相似文献   

10.
丁方 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  相似文献   

11.
大河网消息,针对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盲目跟风、热衷于过"洋节"的现状,作家张一一表示,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国青少年应有一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意识,应当充分重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节日,而不应该盲目地崇洋媚外,过度追捧"情人节"等一些从西方社会舶来的"洋节"。张一一认为,2月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新年,我们在成都市部分中学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随机调查,半数中学生喜欢过"中国节",其余一半喜欢过"洋节"。对中国节日,除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外,对"七夕"、"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却很热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不能很好地享受"中国节"带来的快乐呢?在本期的《青春视线》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节"!  相似文献   

13.
现在,越来越多的洋节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那么洋节到底该不该过?过洋节代表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到底是盲目的跟风,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繁密,过"洋节"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场面相对冷淡,大有"洋节"要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根本原因.加强节日文化宣传、革新传统节俗、以开放的心态吸纳"洋节"的积极因素是促进中国传统节日兴盛的有效途径;不固化,不他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话题作文[题目一]"土节"和"洋节"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许多人对"洋节日"十分排斥,将它与麦当劳快餐、迪斯尼动画和好莱坞电影并列,作为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征。有人还把过"洋节"还是"土节"上升到民族大义的层面。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呢?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6.
【话题导入】近年来,"洋节"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响应度",平安夜歌厅爆满,圣诞节彻夜狂欢,情人节玫瑰飘香……中国本来也是节日众多的国度,如果以春节为起始,有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随着改革开放,异域文化不断进入我国,"洋节"就是其中之一。当传统遭遇"洋节",我们如何面对这种不同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呢?  相似文献   

17.
张中美 《山东教育科研》2014,(18):F0004-F000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开始过上了两方的节日。人们在欢庆着外国节日的同时,各路商家也会积极迎合消费者口味利用各种洋节来营销造势创收盈利,全国各地便会涌现大量诸如“某地某西方节日某商圈促销血拼达到惊人销售额”的媒体报道。在山城重庆,年年圣诞节都会有大量的市民自发到解放碑聚集狂欢过“洋节”。  相似文献   

18.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学校广播台正播着母亲节的故事。提到母亲节,我又不由地想起了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邢会云 《父母必读》2011,(12):140-141
本来,我对避洋节最不屑了,觉得这和中国人没啥关系。但不久前偶然看到一篇讲述外国父母和孩子过圣诞节的小文,突发奇想:何不引申一下,洋为中用呢?  相似文献   

20.
每一年的圣诞节,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圣诞老人就会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一天,很多城市的购物街上都是一派热闹的节日景象一一商店的橱窗里喷着“圣诞老人”图案,门前摆放着圣诞树,员工们头戴圣诞帽,扮成圣诞老人招揽顾客。改革开放后,“洋节”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并渐渐落地生根。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喜爱“洋节”胜过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