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磊下凡     
韩磊的印象一直被框定在“帝王之音”的大歌里,似乎他只会庄严和歌颂。但实际上,无论民族、摇滚还是情歌,韩磊都能驾驭,更何况他最喜爱的风格其实是自由即兴的爵士。《我是歌手》为韩磊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人们看到了他多样化的一面,也让韩磊自己找回了最初爱上音乐时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好像总是和几位好友泛舟赤壁之下,醉心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扣舷而歌,谈玄论道,其间还不停地洗盏更酌,大吃大嚼,飘然于尘世之外,豁达,洒脱.这是他前后赤壁赋文名太盛造成的错觉.其实,并不全面.近翻《苏轼文集》尺牍书信部分,却从中看到了东坡思想情怀的另一面.在《与朱鄂州书》中,他说在武昌听到岳  相似文献   

3.
刻板印象的含义刻板印象(Stereotype)最初是一个印刷行业的术语,最早将刻板印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术语使用的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他在自己的传世之作《PublicOpinion》中对刻板印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后,刻板印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郁钧剑首先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他的歌。他演唱的《小白杨》、《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像一股清新的风,把人带离那喧嚣、功利的都市生活,而在另一种精神境界中觅得一分淡淡的宁静。他是著名的部队歌手,国家一级演员,已录制发行个人演唱专辑音带11种,唱片30余种,先后获神州歌坛十二星、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及金唱片奖等殊荣。同时,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相似文献   

5.
《汉书》中《青阳》、《朱明》、《西颢》、《玄冥》目下所署的“邹子乐”,应为兼含乐辞的四章统称;《帝临》的体例虽也相近,且能联同四章形成五章歌五帝的组合,但在班固时却不隶属“邹子乐”.而《后汉书》中五郊迎气时的季夏歌《朱明》以及歌《帝临》的不同说法,其实是祭祀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所致,即先立秋十八日所歌在明帝初定时原是《朱明》,《帝临》则是后改,以顺应祭祀重心由四时渐趋五帝的大势.  相似文献   

6.
宽容·灵动──苏京平印象王恬在北京,有一位令无数听众在午夜时分辗转反侧的播音人,他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副台长及《人生热线》节目的主持人──苏京平。苏京平黑瘦精灵,他透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一双眼睛面前,什么也无法遁形。也正是...  相似文献   

7.
刘汗青 《新闻世界》2012,(1):150-151
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朱熹《武夷棹歌》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棹歌》是对武夷山水全景式的描写,涉及到武夷独特的山水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大自然的先民文物.朱熹的《棹歌》及其和作、仿作,构成了武夷山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山的"棹歌文化".朱熹是武夷山的"形象"大使,他的《棹歌》是武夷山文化的代表作.朱熹及其《棹歌》对武夷山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吴芝兰 《出版史料》2008,(2):103-107
丽尼原名郭安仁,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前夜》《贵族之家》,契诃夫剧本《万尼亚舅舅》等名著的译者,散文《黄昏之献》《鹰之歌》的作者。巴金老的朋友,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的原型之一。也是我们原中南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兼副社长……  相似文献   

10.
公私书目及其他传世文献对《证道歌》多有记载;敦煌文献保存有六个写卷,全部或部分抄写《证道歌》,完整呈现了其以手写纸本形态传播之状态;广州六榕寺也有宋刻《证道歌碑》,是现存唯一《证道歌》石刻史料,所据底本应是两宋时期在寺院民间传播的另一《证道歌》版本。唐宋时期在文人士子、民间萧寺之间,《证道歌》至少有三个版本系统传播,作者题署、文本内容彼此互有异同,传播范围西达敦煌、南到广州、东至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11.
您在《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予本刊1989年第1期——编者注)一文中提议的问题是重要的,需要解决的。在我的印象中,刘国钧先生在他的《中国书史简编》中也谈到过类似的问题。张召奎先生在写《中国出版史概要》时,也是先分析“出版”的概念,然后再论述出版事业史研究的范围(张先生在这里说的是“出版事业史”,有时也  相似文献   

12.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13.
当我站在陈济康同志面前,祝贺他责编的《中国军事史·兵制卷》获中国图书评论奖荣誉奖时,他的表情是沉稳而平和的。他说他也刚得到消息。我们坐下来闲聊,谈论的主题当然离不开书,而且仍是军事书。陈济康说,“在我的印象中,纯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书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第一本是金敬迈的小说《欧阳海之歌》。这本书是我9岁的时候读的,那时我还在冀中平原上一个古老的小镇里念小学三年级。我的家里可读的书籍很少也很有限,大概那本《欧阳海之歌》是做公社干部的父亲拿回家来的。《欧阳海之歌》是一部苏联术语意义上的"定制小说",所以今天看来小说同时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我一直认为金敬迈是个好作家,他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得足够出色。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1894—1959)先生的名声,在国内学术圈并不算小。早在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影印了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索引》。书前有一篇他的长文《〈文选〉诸本之研究》,考辨《文选》诸种版本的关系,成为日后凡研究《文选》者必定征引的名篇。尽管近些年,傅刚、小尾郊一等中日学者在《文选》版本领域后出转精,针对斯波六郎的旧说,提出了诸多新见,但仍旧非常尊重他在这一领域筚路蓝缕的贡献。所谓“日本选学第一人”的称号,到今天也站得住脚。不过,也正是因为斯波六郎在《文选》版本及校勘领域的贡献太过卓著,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止于一个文献学者,仿佛他穷尽一生只在《文选》一书上下功夫,而且下的主要都是文献学的功夫。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读者通过新闻传播煤介,看到了不少西方摄影记者瞬间抓拍的好新闻照片。比如《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奥马伊拉的痛苦》、《挑战者号爆炸前后》、《爱滋病的遗产》等。读者也看到过中国新闻史上那些历久难忘的好照片,比如《牛地主》(齐观山摄)、《白求恩大夫》(吴印咸摄)、《占长城上抗日英雄》(沙飞摄)等。是什么原因使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美国《万象》杂志总编辑塞·河斯勒讲得好,他认为:“冲击力构成好照片。不是动作,是冲击力 一种视觉印象。这种印象将某种东西射入观者的头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评选揭晓,湖南省有两人获此殊荣,一位就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李小山。说话细声软语的李小山当选,实在有点出我意料,印象中这位个子高高,前额高高的青年,平日里温文尔雅,任总编室主任,说话一点也不张扬。可听美术社的编辑、领导介绍,他是“公认”的好编辑。小山曾担任过《齐白石全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等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获过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多项奖励,可跟他打交道多年,印象中他是个谦和的人,忙碌的人,  相似文献   

18.
蔡万麟 《中国广播》2006,(12):29-31
十集系列直播《万里长歌》也像是一次电波里的“长征”。就广播而言,对一个主旋律主题做异地的、接续性的、累计近20个小时的直播,似乎也是“前所未闻的”事。报道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亮点、有突破、有美誉,应当说在情理之中。当然,努力也要有方向,路线错误不能有。事实上,《万里长歌》从一开始策划就有着明确的追求。我们把近些年对于广播的感悟和心得,几乎全部倾注于《万里长歌》。因此,《万里长歌》是以往经验的结晶,也是未来发展的试验。它的成功,印证了我们对于广播理念和实践诸方面的一些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长歌》给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游击队员的形象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在小说中、电影里经常可以见到,比如《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下游击队》、《桥》、《地道战》等。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更是深入  相似文献   

20.
宗树 《兰台内外》2014,(1):30-31
“你觉得《地心引力》怎么样?——这正在成为航天员最烦的问题。”前NASA航天员盖瑞特·瑞斯曼说,他曾在国际空间站(ISS)工作3个月。电影中ISS被太空垃圾击成碎片,让瑞斯曼印象深刻。不过他也说,类似事故的发生概率是“永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