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毛泽东治丧期间,姚文元特别强调突出集体领导/"那怎么办呢?几天没有江青守灵的镜头,群众会有看法的."/悲壮的礼炮鸣响三声,将新中国27年里最高规格的葬礼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这个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普通人——这一点上,他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是一样的——怎样成就为一位伟大而功垂千古的巨人的呢?固然,以前颂扬毛泽东的书籍是多如牛毛的,但多是罩着一层“神”的光彩,人们需要更客观地了解毛泽东,从而更科学地思索当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人中,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毛泽东。毛泽东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成为叱咤风云、为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人物?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关毛泽东生平的一系列问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发掘和研究。本世纪30年代起,就有了一些关于毛泽东早期生活的记载和传说,但大都为他人追忆性质的记录,不仅简略,且有不少失实之处。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环境因素外,  相似文献   

4.
杨琪 《出版参考》2015,(18):50-51
毛泽东曾经评价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外国人,具有这样高尚的情操,已经让我们为之景仰,那么,很多这样的外国人又会让我们报以怎样的敬意呢?  相似文献   

5.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如同中国跳动的脉搏,历经50年沧桑,依然鲜艳夺目。那么,国旗又是如何飘扬起来的呢?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按照预定程序,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旗过程是经过电控来完成的。城楼上有一个电钮开关,按相反方向写好了“升降”二字。当大会秘书长林伯渠郑重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时,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扭转乾坤的巨  相似文献   

6.
龙正才 《湖南档案》2013,(11):38-41
当我们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历史纪念地时,会经常看到有关毛泽东的许多珍贵文物或照片。人们不禁会问:毛主席早年这许多东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那就让我们看看它们后面的那些动人故事吧!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50周年了。50年来,《讲话》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前进的道路。《讲话》指出:“什么是我们问题的中心呢?……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两年,我们遵循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在繁荣广播电视文艺  相似文献   

8.
如果要指出有哪一种外来事物,在中国本土扎下根并壮大,那么当推曾被称为“赛先生”的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家阶层在20世纪的出现,使中国原用来指称智识阶级的“文人”一词,已变得不合用了,人们只好起用“读书人”、“知识分子”这类词汇。 可以说,对中国本土社会而言,科学家是一个全新的阶层,它完全是在外来思想养育下产生的一个阶层。毛泽东仍然只是在器物的实用的层次上来对待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毛泽东的传说中,最令人惊奇的,莫过于他对钱的态度了。 据说,毛泽东一生最讨厌钱,不愿摸钱。一次,一位曾陪在毛身边的老战士因家境困难,写信向毛求援。看完信,毛泽东便嘱咐工作人员从他工资节余的存款中拿出几百元钱寄过去。 由于见毛对这事很关心,因此工作人员将钱装进牛皮纸袋后,特意送去给他过目。当时,毛正在看文件,以为工作人员递来的是公文,便顺手接过去,抽出袋中东西。 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袋中装的是要寄出的钱,请他过目时,毛泽东脸色大变,一下子连袋子带钱扔了老远。 如果此事不虚的话,那么,毛泽东这一举动显露了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强大的存在与影响。 不喜欢钱的毛泽东,是如何建设新中国的呢?该如何看待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赵百科 《出版参考》2005,(3S):i011-i011
春节前举办的2005年北京图书订贷会,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是中国民营书业的严冬之年。其根据无外乎是“左有新华改制,右有外资虎视,图书销售大环境不好,自身还款也不理想”。我们如何看待这“寒风刺骨”的现实呢?民营书业真的见不到春天了吗?  相似文献   

11.
青青中国草     
当你行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无边无际的草波绿浪 之中,亦或倘佯在新疆玛纳斯那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甚或在海南省东方牧场上观看牛群如何在草丛中隐没,你,是否还会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而哀叹,是否还会为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艰难爬坡而沮丧呢?想来不会了。因为,在我国耕地1.3亩之外,还有人均4亩多的草场。只不过,长期以来,我国重粮轻草,人们的眼睛经常是死盯住那人均只有1.3亩的耕地,而对人均4亩多的草地资源却至今未予应有的重视。 每亩投入3分钱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很容易随着时代的远去而销声匿迹.可是我们说,忘却的尘埃无法遮蔽历史,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从未远行,当历史的烟云散尽时留下一些杰出的、卓越的人来点燃那把记忆的火焰,时时把后来者的路照亮.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一批著名记者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留下来,被人们记住并且不朽呢?是机遇,是才华,是道德,还是学识,或者其他的什么?也许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谁都磨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也正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以下简称<名记者传略>)一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典型报道的渊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以陈力丹为代表,认为它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并上启列宁的"典型宣传",苏联剧变后主要存在于中国;一种观点以吴廷竣、顾建明为代表,认为它源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这两种说法有一点是一致的:典型报道的生命力在中国。典型报道最终将会怎样我们姑且不论,它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出现至今已有60多年,并且毫无退出历史舞台的意思,这个事实证明了中国是适宜它生长存活的土壤。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典型报道能在中国长期存在,中国是否有这方面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4.
点子要新     
“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三二一页)这是毛主席在谈到提高报纸宣传质量时指出的。真是生动、精辟的比喻,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作为强有力的宣传形式之一的新闻摄影,如何才能不断地提高图片质量,做到生动、鲜明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经常研究的课题,也是摄影记者常常面临的难题。偶而看到张亚生同志拍摄的《后院的早晨》照片,从中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点子要新。  相似文献   

15.
拉丁美洲,对于中国和世界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角落。提起拉美,人们也许只会想到那壮伟的安第斯山,浩茫的亚马逊丛林,优美的探戈和森巴、伦巴舞。其它呢?……不久前,我们随赵紫阳总理到了拉美,采访报道他对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和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趣味     
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字谁镌刻 纪念碑上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是如何放大到那高大的碑体之上?又是怎样刻到那坚硬的花岗岩上去的? 为此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魏长青。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曙光初露的清晨,在昨夜的曾经辉煌中,中国文学出版业这匹驮载着“缪斯”、“安泰”,驮载着“关关雎鸠”、“大灰狼”的老马又走向了新的千年。 我们该如何描述新千年之始的文学出版业呢?是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还是悄悄地留在图书市场的边缘,给理想寻找一个锚地? 我们应当面对这个现实,那就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技术的广泛使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关注点的转移,兴奋点的泛化,使得文学这个曾经处于关注中心的幸…  相似文献   

18.
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在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当属《毛泽东选集》。“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选集》风靡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在哪里诞生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主席在血统上唯一的嫡传孙子是毛新宇。每逢毛泽东诞辰或忌日,他便会在电视屏幕上风风光光地亮像。现实中的毛新宇怎么样?他与毛家其他成员关系如何?他的愿望和抱负是什么?本文告之与你的,尽是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0.
传媒     
海外传媒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分关注,普遍认同它在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是伟大的设计师,而邓小平之前的毛泽东则是伟大的舵手。但是,中国的普通百姓如何看江泽民呢?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马库斯前往江泽民的家乡扬州进行了实地调查,相关电视节目的新闻稿随即在该公司网站上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