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采用三维摄像法和录像解析法对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优秀女排队员背飞扣球技术均采用两步助跑,助跑步幅、速度都有逐渐增大趋势;起跳的时间多为0.26 s,其中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比例不同;在起跳过程中踝角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膝角都有增大到减小再增大的过程;起跳高度和起跳远度具有较大差异性与高相关性;空中击球环节都具有肩、肘、腕和手指速度顺序增大的趋势,国外选手多以肘为轴进行制动,中国马蕴雯更多以肩为轴进行制动;最大扣球高度的利用率大都为80%左右,网上20~40 cm的空间是背飞扣球使用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高速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三名中外优秀选手四号位强攻扣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外女排选手都采用并步两脚依次蹬地起跳方式,中国选手起跳时间长、外国选手起跳时间短,起跳时间越短扣球成功率越高。扣球是以转体、伸肩和收腹带动挥臂击球的三维动作构成,转体和伸肩动作对扣球具有重要作用,击球瞬间肘关节呈146°左右稍屈肘能充分发挥前臂内旋加速功能。  相似文献   

3.
近体快扣球技术是当今优秀女排队伍使用效率较高的快攻技术之一,对比中国与巴西女排运动员在该项技术的使用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助跑环节中国选手杨珺菁步幅较小、并步距离短、速度较快;在起跳环节杨珺菁倾向对速度的保持,起跳时间较短,巴西选手塔伊莎倾向对高度的追求,起跳时间较长;在空中击球环节,杨珺菁击球点较低、力量较小、速度慢,巴西选手塔伊莎击球点高、力量大、速度快.杨珺菁的击球力量约为55牛顿,塔伊莎的击球力量约为104牛顿.高点、大力、快速击球成为现代近体快球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20名女排队员4号位扣球时的速度与协调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力台、摄像机同步测试来收集运动员扣球环节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1)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最大起跳高度呈中度正相关,且助跑速度在5-8m/s区间时,最大起跳高度值较大,建议排球运动员训练扣球时采用此速度区间。(2)急停起跳的膝关节角速度与最大起跳高度呈高度正相关,肘关节及肩关节角速度与最大扣球速度呈中度正相关。排球运动员训练时,应在保证肩关节及肘关节肌群力量训练的同时,重点加强膝关节肌群的力量训练,且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合理安排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的比例。(3)排球运动员在腾空扣球阶段与最大扣球速度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肩关节角速度>躯干扭转角加速度>肘关节角速度>腕关节角速度。建议排球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适量加大对上肢各关节肌肉快速力量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比例。(4)排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应对急停起跳以及腾空扣球阶段的身体协调能力进行专项化训练,并将急停起跳阶段的肘-肩-膝关节角度联动与腾空扣球阶段的肘-肩-腕关节角度联动作为评价指标来指导协调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等方法对其运动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郑幸娟在一定高度下比赛心理控制能力不足,技术变形大;助跑中助跑弧度小、身体内倾不够、肩轴扭转过大;起跳中起跳着地内倾小、水平速度损失大、旋转动量小.通过这些分析,建议适当增大助跑弧度,加大身体内倾,增大起跳水平速度,提高过杆放腿意识.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录像解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弹跳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滩排球弹跳的助跑起跳方式和排球相比有较大区别;我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扣球滞空时间和国外优秀沙排运动员相比有差距;我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弹跳负荷为平均每局起跳51次,扣球80%起跳点是在距网1~1.5 m处;起跳范围主要在直径3.2 m。沙排拦网队员的弹跳不是要跳得最高,而是稳定性要好、起跳快,以及快速的拦网后转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面扣球是由多动作环节紧密衔接的瞬间技术,从助跑起跳到选择适宜的挥臂时机和击球点,都有赖于准确的观察、判断。初学者在实际练习中,对各关键技术动作的把握往往感受模糊,缺乏更为具体的概念,严重阻碍了该技术动力定型的早期形成。根据扣球的技术原理,我们运用视觉标记对助跑步幅、助跑时的重心轨迹、空中挥臂时机和击球过网点,给以一种可视性的具体提示和诱导强化,研究结果证明,在扣球教学中运用视觉标记,有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难度大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的技术动作对跳高起跳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高运动员试跳中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是两种极限高度。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最后两步助跑技术进行研究,并参照国际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存在助跑速度过低、失败高度倒1步步长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越式跳高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由于受传统跳高直线助跑理论的影响,对弧线助跑技术还存在模糊认识。通过对有关运动员技术进行三维解析得出:起跳效果与弧线助跑段步速并无直接关系,与起跳时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呈现正相关;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从弧线助跑到起跳变化值越大,起跳离地时所获垂直速度也就越大;身体重心在不断加速上升而使垂直速度不断增大。并据此采用步格和俯角15°斜板等手段,改善背越式弧线助跑技术,为提高运动成绩和进一步加深对技术动作特点的理解,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甲A女排主攻手强攻扣球挥臂速度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采用生物力学中高速录相拍摄手段,对我国"甲A"女排强攻手;挥臂击球速度进行运动学分析.将现场拍摄的录相片经计算机等先进仪器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录相解析法、体育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及运用力学中运动学、排球扣球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优秀强攻手以及世界优秀强攻手进行比较,揭示其强攻挥臂击球动作的规律性,为"甲A"女排主攻手训练朝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女子网球队运动员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队网球运动员的大力发球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水平,并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两台200 Hz高速摄像机对8名国家网球队女队员发球进行三维拍摄,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视迅解析系统对所拍摄影像进行三维重构及运动学解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抛球离手时,抛球高度平均为3.67 m,最高点到击球点落差平均为1.10 m。球拍后引时,膝关节最小角度分别为持拍侧91.35°、非持拍侧104.64°。"搔背"动作完成时,拍头均低于重心,平均落差为0.21 m。击球后平均球速为42.64 m/s,击球点高度平均为2.57 m。由此可见,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时抛球较高,建议降低抛球高度;相对于FB技术,FU技术能使运动员获得更大幅度的躯干扭转角度;缓冲结束时刻,部分运动员过度顶髋的现象造成下肢发力不充分,最终导致球速下降。"搔背"动作是典型的超越器械动作,下肢的充分蹬伸是动作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41~43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决赛前八名、全能决赛前八名和各单项决赛前三名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伦敦奥运周期各国男子体操的竞技实力,并前瞻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可能出现的竞争格局。研究结果显示:中日团体实力接近,中国队员比赛发挥的稳定性优于日本队员;日本的内村航平全能实力遥遥领先,金牌非其莫属,而全能的银、铜牌则主要在博伊、山室光史、普维斯等选手之间展开角逐;各单项奖牌的竞争非常激烈,选手实力相当接近,临场发挥决定奖牌的归属。我国选手在自由体操、吊环、双杠、单杠项目具备夺金的实力,对动作的完成质量"精益求精",是运动员训练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跳投已成为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不同水平比赛中三分跳投的动作特征比较,能揭示其共性特征和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赛现场三维摄像,视讯解析系统,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采集,解析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水平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水平组),高校业余联赛(低水平组)等3个水平比赛的三分跳投。结论:跳投的共性特征有:1)跳投的各动作阶段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举球阶段,稳定阶段,投球阶段,随球阶段,准备阶段。2)远距离投篮都在重心达最高点之前出手,需借助重心向上的速度,以给球更大的初速度,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3)各关节遵循了近侧端→远侧端的发力顺序,各关节角速度从近侧端→远侧端依次增大。最大伸肘速度与球出手瞬间几乎同步,可能对球的出手速度影响最大。4)稳定阶段小幅度的肘外张角与上肢关节解剖结构的限制有关。上臂的外展,肩轴,髋轴的旋转有利于肘,腕,眼正对篮圈,保持上肢各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也使球在出手前更接近篮圈。5)在比赛中,出手时躯干小幅度的后倾可以拉开与防守者的水平距离,减少来自防守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并形成更大的出手角度。跳投的优化特征有:1)高水平组在一次完整的跳投中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在有更长的稳定阶段,腾空时间和随球阶段。可能是高水平组更高的起跳高度和更接近重心最高点的出手时机引起。更长的稳定阶段和腾空时间使其身体重心更稳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调节身体姿态和对球的控制,更长的随球阶段则表明动作完成得更充分、舒展,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动作效果。2)高、中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有更高的出手高度,其原因除身高外,更主要的是起跳高度和出手时机。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速摄像法、等速测试和表面肌电等方法,对我国部分男子排球运动员连续助跑能力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运动员连续15次助跑起跳摸高过程中,重心腾起高度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2)测试的结果验证了功疲劳度指标是一个较好的评价运动员肌肉耐受疲劳能力的功能指标;3)现行20 m内连续5次助跑摸高的测试能否作为反映运动员弹跳耐力水平的指标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