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陈序经全盘西化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论陈序经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把西方文化当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标本,把全盘西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以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去裁量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复杂的文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偏颇、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陈序经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全盘西化。陈序经把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对立起来,揭示对“国情”的动态性质,抨击教育的复古现象。但陈序经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中国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片面的。陈序经的海南情结体现在他对发展海南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海南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序经的文化观是他全盘西化论的理论基石。陈序经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时代,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和工具”,他还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中国文化的惰性。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惰性三方面对陈序经东西文化观进行考察,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苦衷,澄清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系统提出“全盘西化论”的,是三十年代留美归国博士陈序经。今天我们旧事重提,分析当年“全盘西化论”提出的背景、它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对于正确认识近几年国内出现的“全盘西化”言论,也许会提供有益的启示。近代的中西文化关系,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面对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这种背景,造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陈序经先生的作品《中国文化的出路》第六章入手,通过展开文化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来看个人主义对于近代西洋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主义是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核心的看法,并探讨了陈序经先生个人主义的成因——时代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对他本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化”梦的解析: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9.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1.
陈序经研究的现状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陈序经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其全盘西化论与化学理论,而较少涉及其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的思想与实践,以及这些学科之间内在关联,加之资料发掘不够,视野较偏狭,远未能反映陈序经的学术理路。为此,有必要从中西学术交流背景下考察陈序经化理论的思想资源,进而探析陈序经所从事各学科间的关系,重构陈序经的学术体系,促进有关研究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文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者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文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论战中,陈序经和吴景超在反对复古的教育观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向更深入的文化理念进展时,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陈序经认为教育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化的其他方面要西化,教育也必须西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吴景超认为别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可以被效仿却不能被完全的继承,中西文化调和后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两人的这场交流最终融合于中西文化论战中。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界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复兴儒学"论、"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三大竞相消长的流派.实践证明,"复兴儒学"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而其“全盘西化”论尤遭贬斥。最近李振霞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胡适”一章中对胡氏“全盘西化”论进行了辨析,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胡适的思想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他一生都把实用主义作为自己思考一切问题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虽然走进了死胡同,但却留下了一些值得反刍的思想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结束“西体中用”一统天下的传统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9.
重评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海南籍著名学者,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受到多方非议,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评析陈氏的理论失误:一、工具论-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无视人的双重特性,不顾人类生成的自然进程和人一展开的历史逻辑,对文化的人类性作了片面抽象。二、优劣论-不了解自然时空与历史时空不同一性,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种分别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错误地判定为“劣败”、“优胜”品质不同的两种文明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