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静宇 《新闻世界》2012,(10):139-140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着重于书写青年亚文化。本文从青年狂欢、权成形象的颠覆、“同志”文化的书写这三个维度展现出了当今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影片对于青年亚文化的书写,让受众更加了解这种亚文化,并且使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包容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2.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导读】在2020年的文化研究版图中,青年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亚文化仍以其鲜明的在场感和无与伦比的喧闹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网络亚文化、邪典电影、游戏亚文化……种种风格融合互渗,共同显影出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全新可能。一直以来,青年人如何体验社会,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相似文献   

4.
武静 《青年记者》2017,(2):9-10
新媒体使青年亚文化展现出全新的景象,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已有的亚文化形态,还成了孕育新亚文化现象的“温床”.但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未能取得相应的突破.大量的研究停留在不现实的文本分析层面,线上狂欢,对应线下边缘群体的社会现实,构成抵抗模式,加上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系的价值判断,就是最流行的分析程式.对新媒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混淆了虚拟与现实、缺乏主体观念等,使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导向.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不厘清上述问题,研究者很难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空间与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我国正式有了微电影广告,从此,这种新型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走红。微电影广告书写着青年亚文化,本文从书写主题、书写缘由、书写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这个主题,从而让受众更加了解微电影广告和青年亚文化,从而达到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媒体有关"熊猫烧香"事件报道的考察,透视媒体如何代表主流文化设置这一黑客亚文化事件的报道和阐释的框架,并从中解析主流文化与黑客亚文化的关系状态,揭示媒体构建的黑客亚文化镜像在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规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媒体对形成黑客亚文化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或遮蔽,无助于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的"嘻哈"文化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一种个人欲望的诉说,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即空洞的精神内容与表现方式的形式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有嘻哈》这档网络综艺节目,从歌词内容、歌曲形式、舞台效果、导师评价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嘻哈"亚文化进入市场之后的生存环境、发展形势,由此得出,即使是逐渐露出光芒的青年亚文化,仍是在追逐市场及迎合主流中失去特色,成为商业市场缺乏营养的促销品.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和日益多元的价值体系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亚文化和流行元素日趋突破世俗美学的意旨,一再挑战精英主导的主流文化;亚文化词汇和语境愈发耳熟能详,在媒体不遗余力的大肆传播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规模化成熟。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通讯媒介也促成了亚文化盛行的技术平台的实现。在这背后是隐藏的欲望和拼贴美学的爆发式增长,混乱的碎片凝结聚合成有意义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凌艺婷 《今传媒》2013,(5):51-54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会较多,在中国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为加深对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宏观研究,选取兼具流行性与复杂性的《全美超模大赛》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向受众展示符号及其背后的亚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借助青年人中火热的《全美超模大赛》模特电视选秀节目,从传播学视角,以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选秀流行热潮下,青年受众群被亚文化影响的传播过程,提出考虑地域性差异与受众反馈的跨国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佛系青年"作为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新表征,不仅包含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单向误读与归顺,也有传统文化反向于亚文化的引导与招安。以"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佛系"与"非佛系"青年的综合对比,概括出当代"佛系青年"所持态度及理念的主要特质;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佛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亚文化研究与图书馆主体文化研究集中于图书馆整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它更加注重研究图书馆由于部门、人员等构成差异导致的分支文化.部门文化与女性文化是图书馆亚文化的主体,对于二者的研究有助于从馆员个性文化出发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物,理查德·霍加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涉足青年亚文化研究。然而,对电唱机男孩等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分析和评价却使他招致学界的批评和忽视。本文在对霍加特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之放置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之上,从阶级和抵抗两个层面对霍加特青年亚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进行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袁潇 《新闻通讯》2013,(3):26-28
青年利用手机建构并维持社会网络,在数字空间演绎真实性的社会交往,对社会时空系统进行重新认知,但也会因过度依赖手机接触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障碍。青年利用既有亚文化系统中物品的移植和意义的篡改来实现拼贴,产生新的意指,从而选择和其他群体产生隔绝。手机的媒介融合特质,赋予青年文化自主生产创造中的更大权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抵抗主流文化的权威主义与精英主义。青年在手机消费中注重风格与符号的表征,手机成为自我形象的外化,但亚文化风格随即被商业市场收编,成为大众的流行时尚。  相似文献   

19.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