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以线条作为艺术语言,通过线条的运动、组合与变化,展示其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意蕴。中国书法的线条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性: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书法线条无论其外在形态还是所呈现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一种最高的抽象;在书法线条中集中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情调,即东方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取向;书法线条具有严格的程式,包括笔画、结体和章法等都有严格的"法"的规定性。正因为如此,书法线条的变化和自由度是有限的,除了受线条固有的程式制约外,它还必须服从于汉字本身、书体、内容,它还受到书法材质、工具、创作环境和特定情绪等的综合影响,这就注定,书法线条的舞蹈只能是"戴镣铐的舞蹈"。  相似文献   

3.
绘画与雕塑的区别界限以二维平面空间和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为标准,将绘画中平面的几何形块造型方式转化为立体形式的几何体块来实现以及完成雕塑复杂的造型。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方式,阐述雕塑的空间感与运动感,论证了雕塑三维空间的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4.
(二)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的过渡风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力于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佛像;佛像雕塑、绘画发展也刺激了世俗人物画的发展。实际上,佛教与世俗的人物画及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大体同步。因此,考察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风(包括佛教及世俗)的特点,也可以使  相似文献   

5.
艳俗雕塑于"85新潮"后在中国出现,近几年艳俗雕塑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有人认同,有人默许,也有人反对。从中国雕塑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进步,它打破了中国雕塑单一的思维模式与造型样式,为当代中国雕塑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但艳俗雕塑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的反叛,尽管它运用的是雕塑的语言,但它不适合中国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当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并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时不难被遗留作品的稀少而叹息.此种现状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哲学与宗教等综合因素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作品朴实敦厚,以佛教雕塑为主等等艺术特点,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本土精神.而当我们在对西方雕塑顶礼膜拜时,我们应更多地挖掘本土雕塑的艺术特点,增强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绘画史中雕塑性是一个隐含的特征,正是雕塑艺术开启了西方美术,体现在二维绘画中对立体艺术以及对客体研究上。在漫长的绘画史上,雕塑性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虽然期间经历重重演变,真实与信仰之间的反复转换,这一冗繁过程中,雕塑性已不单纯是一美学特点,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思想的结晶,而与西方哲学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雕塑的色彩语言及其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在中国传统的雕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美学思想,其形式具有绘画性、装饰性、多样性等特点,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的用色应该继承传统雕塑丰富的色彩语言形式,弘扬本民族的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传统元素的特点(一)写意性写意性,是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要特点。我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西方艺术重在写实,对于人物和状物的绘画、雕塑等,都往往求真、求像,追求细节上的完全一致以及整体上的风格统一。然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加注重写意性,注重神似而胜过形似。因此许多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就是因为其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性。(二)文化性文化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  相似文献   

11.
文化品位欧洲人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充分展现了欧洲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厚重底蕴。欧洲人有4大爱好。一是雕塑。欧洲的建筑,凡是街面和空档的地方都是雕塑,反映了欧洲人冲出中世纪的黑暗,解除封建神学的束缚,对人体美的追求和展示,是人性解放的过程。比如宋祖英开独唱音乐会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二层内壁的一周是26个美女的雕塑,还有教堂、街面的建筑物上,各种雕塑比比皆是。二是绘画。欧洲人对绘画情有独钟。我们到卢浮宫参观,一个青少年坐在那里画肖像,周围的人欣赏其绘画,痴呆呆地看了4个小时。把画当成诗来读,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三是…  相似文献   

12.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3.
亨利.摩尔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其雕塑特点是有意为之的形体"空洞"。他的"空洞"艺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他雕塑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雕塑语言的陈述方式。他在雕塑中成功、巧妙、完美的运用"空洞",使他雕塑艺术具有极高的思想性。他将环境纳入到雕塑中,使艺术与环境相衬互补,给"空洞"艺术赋予雕塑生命气息,使雕塑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4.
南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其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书法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范成大在南宋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更是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本文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将以查到的他传世的行草书迹为轴进行梳理研讨,将他的行草书进行风格分期,以在探讨他的各时期书法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秦汉绘画颜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绘画,雕塑和印染工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汉时期对色彩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彦是彩绘的物质基础,中国绘画彦制造的五大原料来源,在汉代已经齐全,其绘画颜料的制作应用的成熟,对我国绘画颜料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为我国古代绘画处于世界绘画史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范迪安先生在《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中将当代艺术创作的图像资源形象地称之为"图像生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无法回避对图像资源的利用问题,大众视觉图像资源的泛滥,提醒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应加强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试验与探索,超越"图像"品质,不应放弃"绘画性"的追求,依靠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造型、色彩等来展现绘画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官僚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韦伯从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官僚制的内涵及其特征构建了官僚制,官僚制从诞生以来不断地遭到各种批评与指责,但是韦伯所开创的理性与科学的研究范式在目前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中国面对当前"官僚制"发展不足的现状,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吸收官僚制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官僚"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戴敏为南宋诗人戴复古之父,其祖上自福建迁来,到戴敏一代已经"诗书传家",他未参加科举考试,追求闲适而安逸的生活,生有二子戴翼、戴(戴复古谱名)。戴敏诗歌存世虽少,但其诗"和、雄、新、远"四体皆备,实为江湖派之滥觞。其诗生前未结集,仅有十首保存于《石屏集》中传世。新发现的戴敏《一轩记》是应其姻亲潘希梁之请,以"一"立论,持做人要专一、人心要统一于孝悌之旨。  相似文献   

20.
"硬笔线描课程"是在"硬笔画"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探索,在本质上有别于"硬笔画课程"。它并非在工具上为了方便而把"中国传统线描"的绘画工具——"毛笔"替换成"硬笔"那么机械,也并非在方法上要求学生使用"硬笔"来对经典的"中国传统线描"进行阐释那么肤浅。课程所牵涉到的是中西方在文化和美学层面上对单线、线的组合方式、以及通过用线反映出来的对物象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差异,其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绘画语言的丰富,更是借此透过中西美术比较而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