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训练太极拳的核心理念?这是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永久性的话题。不断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巅峰,而养生不过是太极拳的山腰。还有人提出,太极拳创始的初衷是为了技击等。  相似文献   

5.
林泉宝  刘绍霓 《精武》2003,(4):22-23
通过“金丝缠腕”的听劲练习,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因其走圈小、路线近,技术要求比一般拳种要高得多,需要高度灵敏,也就是我们说的“听劲”.能“听”才能“懂”,由慢擒慢拿到快速擒拿,逐渐演变为闪电般的拿法。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误解,太极拳在技击上有其独特的技能,只是近代人以养生保健之内修为主,而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少有人问津。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功用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这是人所熟知的。但在早期,杨式太极拳架就有养生架(又称练架、行功架)和技击架之分,人们就未必都知道了。据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讲,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培养内气。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及其他。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灵魂”。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停留在健身这一阶段,难以领悟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明师指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习练太极拳亦是如此,只有明了太极拳理,并按正确的步骤练习.方可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8.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板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特发此文,以彰同心。  相似文献   

9.
人奏社会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就有更高的目标。"养生"文化已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点话题。笔者素身体验,愿意与众人分享,其观点是:"太极拳的‘形体养’、‘心灵养’、‘以柔克刚’及‘海纳百川’等特点使之成为人类养生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技击术,经过太极先辈几百年的技击实践,逐步形戎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那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妙技,不知迷住了多少武术爱好者。由于近百年来,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化,追求技击妙技的人少了,技击中能够随心昕欲地使用太极拳法的人更是凤毛鳞角。今天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能在书本上领略前辈们神奇的太极功夫,  相似文献   

11.
林墨根  林文涛 《武当》2005,(3):33-35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相似文献   

12.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秒丰 《武当》2008,(4):13-14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技击格斗是它的本质功能,其它功能都是为技击服务的,或是在技击功能基础上的引申和转化。尽管人们可以把太极拳当成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手段去练,但健身养生不等于练拳,练拳乃是以健身为基,养生为终,御敌自卫以为用,其目的依然在用。拳属武人于兵,兵者战之用!真正的拳者,就不能止于健身养生,还要研究技击,训练散手。  相似文献   

14.
林泉宝 《精武》2004,(10):24-25
太极拳技击今非昔比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冶情操、追求健康长寿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所以,太极拳运动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各大流派的太极拳彰显风采。有人说太极拳养生有余,对于技击则勉为其难。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想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1800-1875年)武  相似文献   

15.
林泉宝 《武当》2014,(9):19-19
大道因静而得。“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关键。“道”的含义囊括了清与浊、静与动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与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养生或是技击,都要以清静为本,这样拳道合一,天人合一,则与天地同寿。先哲有云:“无劳尔形,无摇而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其中的诀窍在于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太极拳的各门各派都非常讲究这个“静”字。  相似文献   

16.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7.
张方 《精武》2010,(8):66-67
闫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拳谱之开篇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第一句就是:“盖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养生,非徒技艺之末也。”于是我想到了“养生之道”,内家拳正在逐渐丧失其技击的功能,武学的悲哀从冷兵器时代结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技击必然要退位给养生。我听陈老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18.
魏坤梁 《精武》2009,(12):36-39
一、任何真正的太极拳锻炼都脱离不了技击性 《精武》2009年第9期有一文认为:“老年人不适宜练技击,健身养生太极具有非技击性”,对于这一观点我深感不能认同,现将我的认识发表,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20.
郑贵臣 《精武》2006,(10):40-40
当今,太极拳在我国已经非常普及,为全民健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人们都重套路而忽略了内功的训练,背离了太极拳“在内不在外”的实质,只是学到太极拳的外表动作而无精神气势,使太极拳治病养生的效果不能够充分发挥,对那些想侧重于技击防身的年轻人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