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 ,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 ,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 ,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应被视为班集体中的少数情况和负面因素,实际上它在班级中大量存在,并且是班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非常少.同时,"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班级的构成优化.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简单消灭、瓦解,而应科学地引导、协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中通过采取"导"、"控"措施减少和削弱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促进新生迅速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4.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他们或因性格相投或因地域相近,或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组合。他们之间凝聚力强,有小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引导非正式群体,为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群体,又叫同伴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是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常常是自发的,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在青少年学生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中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只有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变化过程、各种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充分利用其规律,把握非正式群体积极方面的因素,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自动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活动的小群体。这种群体同班集体共同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影响着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在致力于建设班集体的大目标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变化,对之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溶入到班集体中,纳入教育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合理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对非正式群体加以合理分析和正确引导,与学生正式群体合力共建和谐校园,成了当前必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只有了解教学与管理中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实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即中学生小群体,又称非正式群体,国外称“隐形组织”。这些小群体没有定员编制,其成员性格的爱好基本一致,各成员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分工,其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需要。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班主任既要重视该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该群体,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集体的学校,存在着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学生的偶集群体也会应运而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支部、学生会等的建设,忽视非正式群体进而否定偶集群体的存在和作用,结果导致教育及管理上的失误。中学生偶集群体以及有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河间市景和镇中学张宗华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