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活态传承与变迁中存在较多可变因素。包括语言、音声行为以及传习中重要的师承关系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仪式音声在不同区域内自身的形态和发展,这些因素在信仰仪式中呈现的动态对于仪式音声的构成以及变化都以显性存在的方式影响有时甚至操纵着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汕头广澳村明心善堂功德仪式的考察,描述了仪式过程,对该仪式的音声情况,信仰、仪式行为和音声的关系等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对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音乐行为和文化表达的考察是基于仪式音声理论对徽州这一古老文化社区内民间婚礼仪式的一项贴合音乐学又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徽州民间婚礼仪式中的音声关系又是体现古徽州人文习俗的一个主要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全貌在当下难以全面窥见,也可以说这种传统的婚礼仪式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逐步的消逝,因而,本研究的展开主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本人前期研究的部分成果,对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程式及其中的音乐行为和文化事象的表达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58-63
繁昌中分徐姓祀祖仪式音声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体现了历史变迁进程中,徐姓族民对祖辈宗族文化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今日徐姓祀祖把祭奠革命先烈与祭祀祖先同等对待,对应于祭族礼仪体现的红色文化精神,音乐参与的内容、形式也均与之对应。祭奠新四军先烈,已成为中分徐姓族人民间信仰的统一整体观念,一祀融入两种文化内涵,使民间信仰的主旨,有了深广的拓展,凸显出中分民间文化信仰的鲜明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22,(1):36-40
基于民间文献和仪式的角度,通过文本解释和科仪概述,对僮身的兴起、选拔仪式、咒语、“肃坛持戒”等相关科仪进行简要探讨。僮身科仪从严肃神秘的宗教仪式变成一种兼备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色民俗活动,为涵江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村”在固定的时间所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有固定的仪式,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元素,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民间性、现实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特征.通过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活动,实现了民间信仰的再造与重申,能够教人为善,惩奸除恶,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增强社区团结和文化认同,延续并传承优秀的村落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0.
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活动。近些年来,随着杠天神仪式的复苏,直接影响到豫南皖西农村组织结构和信仰结构的回归。文章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案例,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姓氏村落,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导下,构成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群体,因而实现了信仰家族化的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对象不断丰富的大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凝聚性应用于社会治理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个课题。传统文化以民间信仰和民间组织为基础,这使农村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纽带的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中得以重新审视。以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石邮村傩仪式过程和当地吴氏宗族的传统智慧,从信仰、经济、社会行为等方面讨论民间信仰仪式组织的整体功能,从而阐述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在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以点带面,为推动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治理模式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存在性别与社会分工问题.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京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哈节是京族人最重要的节日,在哈节民间仪式的过程中,由于性别角色年龄不同而使人们在仪式中的分工特征带上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洋经济和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原生态诵唱音声常贯穿引领宗仪的整序进行,也为瑶族这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构建了较完整的集体音声角色认知途径。广西防城区大板瑶透过族群本体信仰挂灯仪式中的造词声调,表叙解构了包含着行思符号的族群认同思维,揭示了区域内生物本能与原生音声杂糅交错的形态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仪式,简单来说是将自己内心的信仰转化为实在的形式,或是将文化的精髓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与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自身信仰与文化素养。仪式教育,通过一些庄严而神圣的方式规范、激励和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中韩端午节仪式对比中可以挖掘出仪式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仪式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天地会是有清一代反社会性秘密社会组织。仪式行为建立并夯实了家族伦理秩序的组织结构,确立起价值观充分整合的文化同质性组织。仪式行为藉由民间信仰的宗教话语表达,促成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与组织价值整合的世俗话语落地。  相似文献   

17.
景谷是我国南传佛教信仰区之一,其南传佛教受到了德宏、西双版纳和汉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魅力。泼水节期间,景谷境内各地的僧俗除了举行传统的南传佛教仪式活动外,还会进行景谷特有的南传佛教仪式活动——朝仙。通过实地调查,以泼水节的各项南传佛教仪式为视角,综合运用梅里亚姆的"概念——行为——音声"三重理论结构模式,并结合曹本冶的"近、远"理论,对景谷地区南传佛教的泼水节和朝仙仪式及其仪式中的音声进行人类学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景谷地区南传佛教仪式中的音声运用与念诵者身份和经文的分类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自华南迁移南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几乎均与"移神"相伴。这些跨境南来的中国祖籍神明,不仅带来了中华传统民间信仰文化,还将其诸多仪式传统移植而来,并延续至今。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受到新加坡本土社会环境,以及中新两地关系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力图传承中国祖籍地庙宇宗教仪式的同时,移植南来的中华传统民间信仰仪式亦不得不自发或自觉地进行各种适应性自我调适以求生存与发展,并进而演化出若干与祖籍地庙宇情形不尽相同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当代新加坡华人民间信仰仪式形态并非中国祖籍地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新加坡本土社会变迁中经历着一个传承与变异共存的再生与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周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音乐现象尤为突出,隐含的土家族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以土家族跳马仪式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土家族地区巫傩并存、互补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土家族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的特殊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20.
畲族民间信仰是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畲族社会运作机制。从信仰对象、信仰的地域性和信仰仪式及其功能等3个方面的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