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 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2.民俗 亦称风俗,它包罗万象,如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及游艺竞技等。它涵盖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是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现象。 3.民俗学 是研究民俗的人文学科。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提出“Folk lore”的概念,其原义是“人民的知识”或  相似文献   

2.
祝兰萍 《学子》2013,(14):124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各个领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伴随物,其魅力在于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一、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强烈地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约定,成为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3.
“花鼓”在酉水流域流传很普遍,俗称“三棒鼓”。在表演艺术上变化多端,在题材内容上丰富多彩,是武陵山区等地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表现了武陵山区及酉水流域土家人民勤劳坚韧、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的天赋。从民俗和民间文学的视野而言.她不仅是民间红白喜事、乡场集会及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民俗内容.也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4.
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祈雨丰年是中国民间水崇拜信仰之一。这一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形成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祈雨风俗。陕西省旬邑县晚清民间祈雨风俗的来历、方式及过程,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仪式中所体现的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对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脍炙人口的优秀谣谚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总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综观古今谣谚,具有"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深远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及心理等,并由此模塑着人们的文化人格。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之中,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它不可避免地烙印着民俗的痕迹。把握文章中的民俗事象,对实现教学目的,特别是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7.
重点难点问题提要 1.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间文学是长期流传在人民群众中,以劳动人民为主的口头文学创作,它的范围很广,形成也多种多样。民间文学大体上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寓言、笑话)、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谜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9.
重点难点问题提要1.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是长期流传在人民群众中,以劳动人民为主的口头文学创作,它的范围很广,形成也多种多样。民间文学大体上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寓言、笑话)、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谜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久居乡里,为村中童子师,生活上曾受过和农民一样的煎熬,思想感情与农民有着相通之处,在创作上更受到民间文学的启发,从民间风尚习俗中采获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我国古代吸取民俗素材最丰富的文言文小说家。《聊斋志异》就是以北方农村特别是山东淄川的时流风轨、乡贤行谊和民间传说的神灵鬼怪、异事奇闻作素材,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成的神奇之作。由于它扎根子民间文化生活和风尚习俗的土壤中,渗透着各阶层群众不同的和共同的心理内容,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成为雅俗共赏,妇儒皆知,万口称诵的名作。  相似文献   

11.
李雯 《现代语文》2007,(2):125-126
《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婚姻形态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观念与后世既有传承关系又相差甚远。那么究竟周人流行的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又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呢?德国著名民俗学家拉法格指出:“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诗经》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国风”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的“民俗歌谣之诗”,便是“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之诗。通览《国风》,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诗歌反映或涉及了民间男女的婚恋题材,展现了西周春秋时代民间颇具特色的婚姻形态及婚俗风情。  相似文献   

12.
信仰民俗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思维观念的习俗惯例,是一种精神民俗。《红楼梦》中的信仰民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神道、巫祝、宗教、色彩、服饰纹样、信物中的信仰民俗。可以说,整个《红楼梦》都充满了神秘的东方精神民俗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相似文献   

14.
买地券是古代人们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让生人或死者同各类神祗进行象征性“交易”,使死者得到安居之所的一种契约。在墓中随葬“买地券”的习俗在我国流传广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史料。金塔县出土的清代道光十五年《王敏买地砖券》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风俗、民间信仰和土地买卖契约等都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历代人民群众,在语言的长河中,精心淘洗出来的金子与珍珠,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高尔基对于民间文学的语言,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语言艺术的开始在民间创作。”“您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惊人的丰富的想象、精确的比喻、朴素得迷人和优美得惊人的形容语。”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来自民间的文学,即流传于民间的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特点有二:第一,创作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所以民间文学是找不出它的作者的。一件作品最初传出之后,中间又经过了许多人无数次的转述、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的变  相似文献   

18.
主编寄语     
岁次甲午扬波澜,骏马腾飞成壮举.展望乙未翩然至,灵羊起步赴新程. 古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民俗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受众文化,是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纽带,反映着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可谓是“观风俗以知得失”.孙中山先生拟定的《兴中会章程》中即有“切实讲求富国强兵之学,化民成俗之经”的警言,亦将民俗与兴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是否与社会生活同轨,适应人们生活要求和艺术情趣的就能强健地生存发展下来.反之则淘汰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了。文人文学如此,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如此,目下,人们对民间文学颇有另眼,甚者认为它是“下贱的文学”、“原始的艺术”,终将消亡。我不以为然,下面就此谈谈浅见:一、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形,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流传不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巨大艺术生命力.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在文学史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几度融合。从民间采来的《国风》成为我国诗的总源头,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离骚体”;东汉流传的诗,至六朝以后.多采用乐府民歌古题,风格亦近似民歌;唐宋词、最早起源于可以歌唱的民间歌曲,许多词的名称及风格颇受民歌影响;到元代,“书会文人”在勾栏瓦肆创作的元杂剧(元曲)影响一代文坛,其实曲也与北方各民族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