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努力实现情趣交融;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走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其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读”到“思读”到“精读”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一个良好契机和开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逐层、深入阅读小说,掌握小说阅读应该具备的知识,将个人的阅读感悟转化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教师也应该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改进教法、丰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富有活力的、开放性的课堂情境中,充满灵性地感悟,满怀激情地创造,放飞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陈温琴 《英语教师》2023,(15):162-165
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提出教学理念陈旧,学生比较被动;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引导不够,缺少自主阅读等问题。结合实例,探究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即借助课前预习,培养自读意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新教学模式,激活阅读体验;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开展阅读活动,感受阅读乐趣;开展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5.
自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一种新的课型,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实现深度阅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阅读提示”“旁批”以及相关的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深度的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培养观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1.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读写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多媒体指导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开拓学生的想像思维;运用多媒体积累词句,帮助学生“厚积”而“薄发”;借助网络,博览群书.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以读促写,让学生们喜爱读书、轻松写作.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尝试练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尝试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尝试练习”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尝试练习”运用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在教师“讲导”之前,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尝试的兴趣。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教师通过出示奥运图标,简要介绍奥运会及北京申请奥运的情况,并播放北京申奥成功时举国欢庆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北京申奥成功时的见…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反弹琵琶”,实践逆向阅读的探究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以逆向思维阅读文本。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逆向揣摩文本的结构特点、主题意境,以及作者的表述方法,甚至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养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超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学会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有效阅读。一、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探索情境创设的内容基本包括:材料情境、拓展情境以及真实情境三种。目前的小学语文阶段的文本阅读内容基本都配上了图片或插图。这样的话,教师教学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教师很容易地能通过对图片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同学们,你们瞧,圆圆的荷叶多漂亮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荷叶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习吧。3.(出示插图)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4.复习古诗《小池》。圆圆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都那么美。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来赞美…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积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同时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 ,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本课课文篇幅不长 ,文字活泼 ,富有童趣 ,还配有六幅生动有趣的插图 ,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在教学时可采用看看、读读、说说、演演、议议等方法 ,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感悟、理解、吸收…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 语文 课程 标 准》 指 出 :“阅 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设 计创设“名人 访谈”这 一情境,以 促 进学 生 主 动 阅读 、感 悟 和 体验,引导学生走 进文本、走出 文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质疑定向 1. 媒 体出 示 文中 的 诺 贝 尔画 像及一段话,自由 朗读、思考: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 我 已 经 尽 全 力 为 人 类 的 和 平与进…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写、读、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拓展课外阅读。通过多措并举,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喜欢阅读,却不一定喜欢阅读教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从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着手的,分析得详细繁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阅读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本文针对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梁家玲 《广西教育》2023,(5):118-120+127
本文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论述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助推文本细读,指出教师可通过创设“特写镜头”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古今对话”情境等,引导学生抚触文章的悲喜文脉、细探作者的坚忍情志、践行振兴家国的使命,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随文练笔莫让“情境因素”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功能。反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虽然写“挤”进了课堂,但由于教师对课堂把握的差异,随文练笔的效益大相径庭。纵观多个案例,失误在于学生忽视了“情境”二字,忽略了情境创设、情境拓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