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底世界》(六册)这篇课文一开头就用“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个疑问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最后用“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明确地回答了课文开头的提问,总括了课文说明的中心。这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是提挈全文内容的纲,是文中的重点句。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去理解全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难点及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组的一篇生动有趣、知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的难点是了解海底世界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同时,要搞清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海底世界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又造就了奇异的景色。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如:黑暗中闪动的光点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窃窃私语声说明动物很多。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与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  相似文献   

3.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作者重点介绍了海底光线、声音、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重点词语采用“自学——导读——训练”的方法,体现教学思想。一、自学——立标见疑自学是学生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学习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学机会,激励自学情感,教给自学方法。 1.激发兴趣《海底世界》一文。生动、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出示海底图,巧设疑问:“同学们已学过了《大海的歌》、《珊瑚》等课文,认识了大海的美丽、壮观。那么,波涛澎湃的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有哪些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呢?同学  相似文献   

4.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5.
《海底世界》是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景象图。根据新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这篇课文应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略海底世界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品尝课文的语言美。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激趣揭题,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地球仪,先让学生感知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的植物、海底的矿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海底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造句。3.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第2、3、4、5自然段针  相似文献   

8.
《海底世界》一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传统课文。本课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并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的教案: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这个突破点的深入探讨,以一驭百,抓住课文的关键,串成课堂教学的线索,搭建起课堂教学的平台,为孩子展现一个广袤无垠的语文世界,创造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相似文献   

10.
《海底世界》是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切实把段的训练落到实处。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首先激发学生兴趣 ,揭示教学目标。齐读课题后问 :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接着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侧重写海底景色奇异 ,哪几个自然段侧重写海底物产丰富?板书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这样 ,学生对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课例分析】《可爱的草塘》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重点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初到北大荒,看到那里的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由衷地赞叹草塘是个可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层层深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草塘的可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他课程是为了了解课文"说什么",即课文讲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传达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语言内容;语文除了关注课文"说什么"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课文"怎么说",也就是侧重课文的语言形式,通过品味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实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课程目标。如教学《颐和园》时,主要不是为了了解颐和园的景色有多么美,而是学习作者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课程的教科书对词语相当重视。为了引导学生对每一组课文所学字词进行自我回顾、自查自测,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置了"词语盘点"的内容。这一项内容从它的编排体系来看,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精读课文中要求认  相似文献   

14.
刘广银 《考试周刊》2014,(96):57-57
围绕"践行课程标准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能力;抓住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丰富学生积累;读写搭桥,培养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记叙了作者初访内蒙草原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族兄弟热情接待的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要求,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初步理解课文中所讲的事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读和训练。 《草原》一课描写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草原的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要求:1. 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使学生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二、教学时间:两课时。三、教具:有关海洋动植物、矿物挂图。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第六册6课《海底世界》在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课文开头,引发下文。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述写了“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一开头,一方面,自然引起了下文,提出了要描述的问题——大海深处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课文末尾,总结上文。课文结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联系上文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8.
缪桂珍 《云南教育》2005,(16):31-3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这篇课文,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阅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是关键的一册,因为在这一册的语文阅读中,要训练学生掌握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进而学会概括中心思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中心思想,这是语文能力中两个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在这一册的总复习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