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自然界就不再是按照缓慢节奏演化的纯天然自然系统,而是逐渐变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系统;同时,也产生了人类行为所招致的负效应,即自然对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索取的严厉惩罚,从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到人心不古、世民日下,这些地球“癌症化”症状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人类行为干预自然的规模比较狭小的远古时代,这种负效应尚不明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广度急速加剧,出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一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尖锐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类社会一经产生,便有了发展问题。古代社会,人类自给自足,对自然界的索取造成的危害还不大,自然界完全可以以自身的补偿能力来弥补人类对它的索取。到了近代,随着传统工业文明的兴起,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之时,人类的一些其他需要也日益膨胀,加剧了对自然界掠夺般的索取。与此同时,人类也尝到了自身带来的苦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她给我们食物 ,给我们水喝 ,给我们呼吸的空气 ,还给我们生存的空间 ,离开地球我们一刻也无法生存。然而人类在向地球不断索取资源 ,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 ,也向地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使地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 ,而且这种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白色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顽症之一。“白色污染”是指今天的塑料污染 ,尤其是塑料袋污染。曾给千家万户带来过便利的小小塑料袋 ,如今却成为可恶的环境杀手。是耸人听…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当代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尖锐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类社会一经产生,便有了发展问题。古代社会,人类自给自足,对自然界的索取造成的危害还不大,自然界完全可以以自身的补偿能力来弥补人类对它的索取。到了近代,随着传统工业文明的兴起,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之时,人类的一些其他需要也日益膨胀,加剧了对自然界掠夺般的索取。与此同时,人类也尝到了自身带来的苦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开始弥补这个错误。1980年《世…  相似文献   

6.
0 前言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是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资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引起的环境改变和改变了的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影响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把自然界当作异己的力量来看待,不择手段去掠夺它,征服它,只求索取不求保护,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管局部不管全局,于是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就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往往当一个生态系统被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问题在生产力不大发达的阶段不成其问题。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都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因为当时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有限,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东西绰绰有余,人类对自然的“糟踏”,自然界也完全承纳得了。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迅速发展,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种类浩繁,数量惊人。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急迫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所谓环境问题可以包括下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愿望,人类也是这样,随着人类的发展,单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物质财富,已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广泛采用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价值观,从古希腊的宇宙观、16世纪西方的机械自然观到19世纪下半叶相对论的出现,西方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上帝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作为“主体”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因此有价值,而被认识、被改造了的自然,正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因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人应该是也必须是自然的主宰者——即人类中心主义论…。人类坚信科学能够认识自然万物的一切奥秘,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人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此人类从功利目的出发,利用科学技术认识、探索、开发、征服自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然而这种巧取豪夺直至无尽的宰割自然,致使世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污染、森林破坏、植被锐减、许多动、植物灭绝、大气臭氧层出现空洞、核武器可能毁灭全球……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代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尖锐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类社会一经产生,便有了发展问题.古代社会,人类自给自足,对自然界的索取造成的危害还不大,自然界完全可以以自身的补偿能力来弥补人类对它的索取.  相似文献   

11.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由于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受到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出现臭氧层破坏、全球气温升高、酸雨破坏、稀有生物的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快速减少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的首要任务是端正自己的态度.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初期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自然界慷慨赐予的,即使是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农业、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原材料和环境条件仍然是自然界提供的.但是,人不仅习惯了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还在思想意识深处把自然界当作了敌人,动辄提倡向自然抗争.攀上一座高峻的山峰或穿越了一片起伏的沙丘,就宣称"征服"了这座山或这个沙漠;排干沼泽地暂时种出了庄稼,叫做"战胜"了沼泽;围海造田、围湖造田、滥垦河滩地等也被渲染为向自然开战的战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生产是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生产”是个很大的概念,是动态概念,它的内函和外延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生产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人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衣食住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自然界,如空气、水、阳光、野生动植物、矿物等,或是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制后而获得的,如各种工农业产品。什么是生产活动?人们向自然索取的活动就是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伦理学,历来很注重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我认为,自然道德问题应该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和作用力量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粗暴”干涉的次数和强度也在与日俱增,终于使自然失去了某种平衡。由此酿成的生态危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起来,直接危及着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它说明,我们不仅必须学会怎样同人相处,而且必须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本为生物界之一群体,属自然界之一部分.当其“异化”出人类社会后,仍不能脱离地球而生存,其生存的每个时代无不烙上自然的印记.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古代,由于人类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便更多地仰赖自然的恩赐.受制于大自然.从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到中世纪的神学迷信.  相似文献   

16.
雷新兰 《继续教育》2006,20(7):18-19
一、生态环境教育在继续教育培养中的紧迫性、重要性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杰出创造物,在地球这一自然家园中居住了上百万年的时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扩展,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前所末有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地、无节制地大肆攫取使人类自己的家园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并已成为今天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全球焦点问题。尽管各国政府以制定和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来限制和惩罚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膨胀、精神道德的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焦点。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1)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来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自然界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首…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地球科学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地学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经历着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深化,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使现代地球科学成为一个分支交叉的多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的系统性、全球性、开放性、复杂性、综合性和现代性,对地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地学学生在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目前,如何充分认识、全面理解这一论断,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据的。 首先,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社会劳动实践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死要素;“人”的要素虽然也包括在物质生产力的广义的“物”的要素之中,但人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活物,是活要素。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无论在生产力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它们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创造物,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