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这无疑激起了笔者阅读的兴致。比较早的研究张洁创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文郁的论著《张洁的小说世界》及何火任编著的《张洁研究专集》,此后便很少看到对张洁创作研究的新专论(何著还不是专论,只是研究资料专集)。而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第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乃至极端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其创作不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同时,张洁是一位创作勤奋的作家,一直笔耕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创作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3年)、《无字》(2002年)、《知在》(2006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2009年)、《四只等着喂食的狗》(2010年)等内涵丰富、驳杂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未进入作家论研究视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研究的一个遗憾。2012年出版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则对张洁创作做了相当全面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从早期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一直到近期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等,从张洁的小说创作到散文创作,从整体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具体作品内涵意蕴的阐释,从创作历史现场的重返到叙事艺术、心理化倾向、世界性视野及晚期风格等艺术特征的探讨等等,都做了相当扎实厚重的研究、阐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论者还以自己激扬、灵动的创造个性和饱满、热情的研究情感进入张洁创作的艺术世界,与作家的精神体验、个性心理相遇合,实现了一种新的个性化的灵性创造。因此,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是一部集论者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于一体的作家论专著。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小说,受其个性和气韵的驱使,在其诸多作品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情调的相通意蕴。从早期小说着力于内在精神的碰撞,到注重与现实环境中庸俗风气的抗争,随着艺术探讨的深化,其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外部力量对人物内在心理平衡的破坏,这是张洁小说作品美学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张洁前期小说的研究,分析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冲突现象;张洁小说创作重在找回失落精神道德世界,重在精神自由的审美追求。分析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矛盾现象,小说本身艺术强化与弱化现象特点,探讨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部音乐剧的内容无疑是"海量"的,它以广博的兼容并包性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形式极为自由、极为丰富。音乐剧充分地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美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5.
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叙事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张洁的小说《知在》空间成了叙事的主体:一幅晋画做了小说的主角。张洁在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她赋予一轴晋画以存在逻辑,并让这小小画卷有了洞穿历史和生命的能力:收藏这幅晋画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小说讨论了生和死:死惊心动魄,却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瞬间;讨论了性力和艺术:性力是生命能量的表现,但性力的失去却回报以非凡艺术能力的获得,这是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呈现。张洁借小小一幅晋画,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作为艺术的人生,“在”固然重要,唯有“知”,才能让“在”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6.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胡勤 《教育艺术》2013,(11):4+6
在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首届年会暨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上,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张洁慧老师执教的苏东坡词《江城子》一课,得到好评,荣获"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观摩、评比高中组一等奖。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在教学的立场、态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体现了诗歌教学"少教多学"内在的学理。一是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符合我们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认识和《江城子》这首词的特点,并且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教  相似文献   

8.
张洁小说表现出"抗争与守望"的鲜明的女性意识,作者创伤的童年记忆、生命历程中独特的女性体验、成长的时代背景和女性主义理论影响等是张洁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及其创作与影响是无法绕开且不能不书写的。但是,对于张洁的研究成果,就专著而言并不多见。周志雄的专著《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以下简称《张洁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面、深入、立体、系统地对张洁及其创作进行了阐释,是一部才思敏锐、见解独到、功力厚重、文笔流利之学术著作。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张洁是以一颗追求灵魂的心在创作,她的小说一直带着一种知性的女人味,在读张洁的小说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颗追求灵魂的心被世俗的磨轮不断碾碎后的全部痛苦和美丽的升华.笔者从小说叙述、语言特征、人物塑造这三方面来解读张洁小说《玫瑰的灰尘》的文本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洁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和执着耕耘者.她的作品透漏着一种女人的情调:优雅、高调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感伤情绪.当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少女的羞涩纯情到少妇的成熟辛辣,再到步入中年后的稳重与深刻见解.在作品中,张洁使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真正的回归.同时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3.
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是张洁的早期婚恋小说,在小说中张洁探讨了爱、两性关系以及女性自身.本文通过对这几篇小说的梳理,认为张洁在探讨中虽然有愤懑,有悲哀,但她是执着于爱,肯定了爱,希望建立一种理想双性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吕茭晨 《文教资料》2014,(32):13-14
张洁的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时期文艺思潮发展的影响,本文从时代语境的角度,审视张洁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创作路径,探讨作家是怎样将这些因素置换为个人的艺术体验从而构筑她的文学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表现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洁小说的创作以跨越两种方式的伦理写作立场来实现其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她一方面从"人民伦理"的写作视角展现伦理蓝图形而上的特质,并试图深入构建现实伦理秩序;另一方面以向自由伦理的转变证明个体伦理存在多样性。张洁这一伦理观点的发展及突变反映在文本中,使其作品呈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雅趣卷     
《江苏教育》2012,(Z1):107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张洁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描述兴趣:"兴"是形象;"趣"是诗人欲传达的精神、趣味和情性,是形象体系中渗透渲染出来的生命情调;"兴趣"是诗人的"情性"熔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形成的浑然无迹,而又蕴藏深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张洁的《拣麦穗》是一篇美文,作者用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及其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二是"我"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文章着力要表现的是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借此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忧伤和惆怅。鉴赏这篇文章,学生理解不了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认为这种感情是一种畸形的男女之爱情。怎样正确认识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艺术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技巧,在处理某问题时,运用手段巧妙解决而不留痕迹;另一种解释就是纯艺术的"美",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而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基本,又超越艺术本身的范畴,通过运用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科学准确地与课程教学综合起来,汇入课改的整体脉络,丰富课改。  相似文献   

20.
张洁是一位中年女作家。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和《方舟》等作品赢得的读者众多,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虽然高低不一,有褒有贬,但都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主题开掘之深,描写笔触之细,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张洁创作上的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她的小说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她的散文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