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9,(11):144-145
本文采用SCL-90问卷对10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思维偏执和强迫、情绪困扰严重等。性别、生源地这两个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而年级和父母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郑州市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郑州市三所大学530名大学生,计算生活事件各领域的得分,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探讨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自变量对大学生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苦恼程度的差异检验。结果:在生活事件量表的6个因子中,依次排序为: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其它因子、丧失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性别、年级对大学生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苦恼程度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时,要结合不同亚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超  闫淑军  孙明 《科教文汇》2011,(1):166-16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93名贫困大学生,2985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且不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等因素在SCL-90各项因子的得分也存在差异。另外,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贫困大学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心理健康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敏感、自卑、焦虑、抑郁以及内向等心理健康问题。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改善贫困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通过推荐招募的方式,以32名贫困生作为实验组,32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6次辅导,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在辅导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辅导后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常态学习下的对照组在各量表下的得分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结论: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运用量表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以及敌对性上显著的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经过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两个因素能够很好的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勤勤  郝振 《科教文汇》2008,(14):45-46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运用量表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以及敌对性上显著的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经过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两个因素能够很好的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阎磊 《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88+191
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这些问题,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全方位扶助体系,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部分贫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由于家庭经济因素、就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难而产生的,在通过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理念和建立完善的解困助学制度,进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王莲花  姜伟  涂清华 《科技广场》2007,(10):177-179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从而能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省75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云南省大学生的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偏执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其他因子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云南省大学一、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低于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从牡丹江大学2012级新生中选出农村贫困学生300人,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科学、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正武 《科教文汇》2009,(15):72-72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贫困生由经济贫困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沮丧心理、文饰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正日益侵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关心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医学院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53名医学新生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结果:阳性检出率6.83%,阳性项目比较多的出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子上。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该医学院新生除了恐怖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P<0.01)。男生在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上显著低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除了在恐怖、偏执两个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结论:该医学院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5.
赵飞  邢芝 《科教文汇》2011,(27):190-190,198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军校生、国防生、普通大学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为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154名军校生、139名国防生、161名普通大学本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军校生高于国防生:国防生、军校生在SC]一90上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地方普通大学生。结论:军校生、国防生、地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良好.军校生、国防生心理健康明显优于地方普通本科大学生.军校生与国防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兰州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取了兰州大学法律专业和物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测试了483个有效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被试者中至少有一项SCL—90因子得分大于或者等于3分的学生占9.73%,男女学生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级学生,但较北京市大学生和国内大学生为高。结论;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崔杰  高杨  辛会芳 《科教文汇》2010,(36):12-14
本研究利用人际关系量表旨在调查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根据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对人际关系困扰较多的学生进行干预,以此来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结果显示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较好,性别、生源地以及民族之间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性显著,而学科差异不显著。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人际关系困扰较多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团体辅导是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教育启示:结合民族特点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提升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民族融合,组织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团体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寻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地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对策.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脱贫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以临床医学、动物医学及体育专业的6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男大学生偏执、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女大学生(P<0.05),而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大学生(P<0.05);各专业间躯体化因子分存在差异(P<0.05),其它因子则无明显差异(P>0.05);607名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症状依次为:躯体化(9.2%)、人际关系(6.9%)、抑郁(6.3%)、焦虑(5.6%)、强迫(4.4%)等症状,女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症状多于男大学生。结论:男、女大学生之间心理症状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是大学生常见心理症状,躯体化症状可能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